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攸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处:《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12期60-62,共3页Social Sciences Digest
摘 要: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在西方文论中,中国问题始终是作为外部的、可供选择的“他者”而存在的,但西方学者关注中国问题的范式与方法,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视野和问题意识。西方文论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知识领域,因而其看待中国问题的范式也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20世纪初法国作家、理论家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开创了“多异美学”(une Esthétique du Divers),尊重多元文化并捍卫多样性之美,强调了“差异”与“他者”的价值与力量;当代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ois Jullien,1951—)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开辟了谋求“多元共生”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以“间距”超越“差异”。他基于“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外部解构”方法,将中国视为哲学工具与反思方法,推动中、西双方反思自身传统、追求彼此“未思”(l’impens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1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