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祁志祥
机构地区:[1]海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海南海口571127
出 处:《学术界》2025年第1期171-184,共14页Academ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21FZXB025)的衍生成果。
摘 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依托的社会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封建”是一个标志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关键概念。“封建”的本义是天子封邦建国,划地而治,与诸侯共享天下。它是原始“公天下”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经历了发生、发展、消灭、变异的历程,在思想史上也呈现出四种阶段性征候。五帝封建是异姓诸侯方国的“氏族封建”,其时思想史征候体现为“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的学说。夏商周都实行封建制,但夏商实行的是氏族封建,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封建。在诸侯拥有半独立自治权的夏、商及西周时代,“天下为公”的民本德治思想承前而来;在诸侯拥有全独立自治权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则迎来百家争鸣的盛景。秦乘封建的政治空隙发展壮大建立新朝后,废除了封建制,推行皇帝集权的郡县制,焚书坑儒,由此带来思想界万马齐喑。汉承秦制,维护皇帝家天下的郡县制不变,又吸取秦朝不懂得利用封建藩辅皇室的教训,将原来名副其实的“封建”改造为有名无实的“半封建”,整体上造成了思想界噤若寒蝉的局面,同时也给相对独立的思想言论提供了生存空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5.22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