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谢攀 Xie Pan
机构地区:[1]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4期35-43,共9页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基 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20世纪美国文学教学中的公民教育理论研究”(项目号:BEA200109);西南交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24年度项目(项目号:ARC2024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聂华苓的小说长期受到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关注,由其合创的“国际写作计划”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但聂华苓的翻译活动却常常受到忽视。事实上,聂华苓发表过近50篇译文,出版过8部译作。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聂华苓已有多部译著问世,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她才开始表现出对翻译的思考,这一过程伴随着“国际写作计划”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深邃。依托“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将当时仍存隔阂但试图触碰的世界各地的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紧密连结,以翻译为桥梁,构建文学想象共同体。在此构建之旅中,聂华苓形成了“精英式合译”的翻译之“法”,践行“创造性与互文性相互牵引”的翻译之“术”,秉持“翻译促和、翻译救世”的翻译之“道”。诚然,聂华苓的翻译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或显浪漫化,但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置身特殊的文学居所,她恰好证明了翻译理想化之可能性和必要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2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