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樊黎[1] Fan Li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哲学动态》2025年第1期104-116,共13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柏拉图在《理想国》核心卷中论证了哲学家比非哲学家更适合统治。按照聂敏里的解读,柏拉图虽然试图论证哲学家拥有统治所需的美德,但由于哲学家的美德是沉思性而非实践性的,哲学家和城邦存在于不同的形而上学层次上,因而注定了这一论证是失败的。该解读切中了哲学家论证的关键问题,即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却忽视了柏拉图联系两个世界的方式:制作活动是一种观看本体世界的原型并据此在现象世界中模仿原型的活动。因此,观看并非与制作相对立的活动,而是制作的本质性要素。柏拉图的论证在根本上依赖于这一洞见:正因为哲学家最能看清楚本体世界的原型,所以他才最能缔造正义秩序。尽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多有批评,但他也在自己的形而上学框架下继承了柏拉图对制作的分析,这从侧面印证了柏拉图的这一分析的合理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