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启玮 Wang Qiwei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5年第2期63-77,共15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乌台诗案”始于王安石、宋神宗、御史、苏轼的互动,根植于神宗朝的政治文化语境,实质是神宗在王安石影响及御史鼓动下意欲经由明示好恶令天下“一心趋上所为”。新学话语的再生产机制是理解诗案的关键。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为将劾奏合法化,运用新学话语及其背后的共识以强调亟须重惩苏轼之恶。他们采取的修辞策略,从概念运用到对新法宗旨(立法革俗)、威刑原则(不从教则行戮辱)、用刑成效(明诛赏以变风俗)的阐扬,再到征引《尚书》论证加小罪以大刑,谴责苏轼用悖理之辞煽惑流俗,都源于王安石的政治言说和经学诠释。王安石基于先王之道与流俗的对立,要求君主不恤流俗,排斥异论,明示好恶,重视刑政,以此规训士人,最终一道德以同俗。这得到神宗与新党的认同和奉行。王安石警惕“流俗宗主”,鄙弃文人,力主排抑苏轼,亦为御史做出示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0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