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贺来[1] 王丽圆 He Lai;Wang Liyuan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25年第1期1-8,共8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CXTD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7JJD720003)。
摘 要:如何克服个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实现对二者矛盾关系的辩证和解,这一重大理论难题根源于现代哲学的“实体思维”。现代哲学从“实体思维”出发,把人理解和规定为绝对化、实体化的个体,一方面把人从“抽象共同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统一关系的瓦解。黑格尔是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困境的哲学家,他从“关系思维”出发,试图通过辩证法的中介逻辑和国家这一伦理实体寻求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和解,但由于其理论根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最终只能停留于表面。马克思从实践哲学出发,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条崭新思路。在实践哲学视域中,人在现实感性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构成“关系思维”的真正根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切实地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新型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6.5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