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谷鹏飞[1]
出 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1期109-110,共2页China University Academic Abstracts
摘 要:发生于1917年至1927年间的中国“文学革命”,是一场通过文学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继而塑造社会新人、筹划未来民族国家建设的文化启蒙与现实政治运动。作为一场“由内而外”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标志着文学助力现代主体性“人格”建设在现代中国的正式启幕。处于这场革命中心的“人的主体性”,是一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酝酿与全面展开时期发生的、弥漫于文学内外的、以改革甚或弃逐传统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为手段,以追求文学表达的“个体-大众-阶级-民族-国家”主体性为主题,以塑造审美的人、道德的人、知识的人为目标,最终助力个体主体性与国家主体性建设的现代性勇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