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鹏飞

作品数:92被引量:199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阐释学身份认同艺术格义本土化问题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学革命”中“人的主体性”建构逻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1期109-110,共2页谷鹏飞 
发生于1917年至1927年间的中国“文学革命”,是一场通过文学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继而塑造社会新人、筹划未来民族国家建设的文化启蒙与现实政治运动。作为一场“由内而外”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标志着文学助力现代主体性“人格”建设在现代...
关键词:文学革命 文化启蒙 个体主体性 民族国家建设 形式与内容 文学表达 人为目标 审美的人 
“文学革命”中“人的主体性”建构逻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58-73,共16页谷鹏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23&ZD274)。
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推动的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是一场涵盖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功用等多重要素在内的文学事件。作为一场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至为深刻的文学事件,它以改革甚或弃逐传统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为手段,以追求...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 现代性 “文学革命” “人的主体性” 
再论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被引量:1
《社会科学辑刊》2024年第4期183-191,F0003,239,共11页谷鹏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274)。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造”中超越算法程序的隆规尚法而体现出拟人创造的创新生产特征表明,其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体现出艺术创造的“主体”(数字“作者”)特征。与之相应,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则是人类进入“人—机...
关键词:人工智能艺术 数字“作者” AI“艺术作品” ChatGPT 中国阐释学 
修辞学的阐释学论微
《文学评论》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谷鹏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23&ZD2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修辞学的阐释学作为一种探讨文本理解中修辞行为如何影响文本意义的阐释学理论,在漫长的修辞学与阐释学传统中有其渊源。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它以情境阐释、作品阐释、观念阐释为内容,一方面通过价值性描述来引导调校事实性描述,实现文...
关键词:修辞学 阐释学 修辞学的阐释学 意义理解 意义创造 
“第二个结合”引领当代文艺理论建设
《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第1期4-11,M0003,共9页谷鹏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23CZW002)阶段性成果。
在文艺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以中国具体的文艺实际为基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具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艺 “第二个结合” 
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
《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23年第4期38-47,共10页谷鹏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W001)。
公共空间作为人类公共活动的结晶,虽具备技术化圈定的物理空间属性,但更为本质地指向社会存在、伦常规范与美学符码等象征空间属性。公共空间的社会存在属性是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催生,它凝聚了公共空间中不同社会主体及其生产关系,并...
关键词:社会公共空间 伦理公共空间 审美公共空间 阐释范式 
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被引量:3
《学术月刊》2023年第6期150-159,共10页谷鹏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学阐释学的‘中国范式’研究(19422022)”(22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AI艺术作为一种由人工智能遵照算法程序而创造出的全新艺术形态,在“作者”的意识与创作意图、“作品”的创造性与创造本质、“理解”的语言与意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与人类艺术不同的阐释学特征。大体来讲,AI艺术的“作者”意识是一种拟...
关键词:AI艺术 意识 创造性 语言 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101-102,共2页谷鹏飞 
如何在新时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标准深度结合,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时代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标准 时代创新 核心课题 深度结合 时代化 标准内涵 
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期54-55,共2页谷鹏飞 
张江先生的《公共阐释论》再次就“公共阐释”问题展开讨论。与《公共阐释论纲》一文聚焦于公共阐释的内容及其基本特征不同,该文格外强调了“公共阐释”所形成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它突出了“公共空间”在理解活动与意义形成中的奠基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空间 阐释范式 奠基性 基本特征 三大类型 展开讨论 
“业余”文艺评论的价值——以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评论为例被引量:1
《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2期172-175,共4页谷鹏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9ZD02)。
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自创生后,围绕其艺术主题、艺术内容、艺术风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形成了两大基本观点:一类观点认为,画作是画家师“心”“写意”的产物,旨在表达画家自我超拔的心灵;另一类观点则认为画作意在师“...
关键词:《溪山行旅图》 经典评论 业余评论 评论价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