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文学价值论争的理论逻辑及其影响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Influence of the Debate on Literary Value in the 1980s

作  者:李明彦[1] Li Mingyan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4

出  处:《江淮论坛》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Jiang-huai Tribun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23&ZD275)。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上对应着文学的现实维度、意义维度、审美维度这三种本体特性,是文学本质特征在价值论上的具体体现。价值论争经历了由外在向内在转移、由宏观向微观转移的视野变化,三种观点最终合流,在80年代末期形成文学价值综合论。总体来看,80年代的文学价值论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文论失语症”“审美意识形态论”“躲避崇高”等理论话题的提出与讨论,并且讨论形成的各个理论分支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学多元发展态势的形成。

关 键 词:20世纪80年代 文学价值论争 理论逻辑 

分 类 号:I209[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