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彦

作品数:33被引量:6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艺争鸣文学批评改写互文《我在霞村的时候》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艺论坛》《中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世纪80年代文学价值论争的理论逻辑及其影响
《江淮论坛》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李明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23&ZD27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 文学价值论争 理论逻辑 
情感文体学的理论渊源与潜能
《文艺争鸣》2024年第12期147-153,共7页李明彦 卢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3&ZD275)的阶段性成果。
自费什在《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1))一文中提出感受文体学以来,文体学的“情感维度”日益成为一个理论问题。感受文体学的出现让人们将视线转移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角落,即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沿着感受文体学的足迹,处...
关键词:情感维度 文体学 情感反应 边缘地位 认知因素 视线转移 读者阅读 理论渊源 
独异性:理解文学事件的理论基点
《文艺论坛》2024年第4期57-64,共8页李明彦 王一州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3&ZD275)的阶段性成果
文学事件的独异性,即主体主动地尝试捕获主体与他者相遇时的“溢出”,它源于语言能指与所指的根本性断裂。这使得文学的独异性本身成为一个事件,它总是在发生着,且不是固定的。在文学与事件的联结中,独异性指向事件的生成,文学只有在特...
关键词:文学事件 独异性 主体 他者 
詹姆斯·伍德“生活性”概念辨析
《文艺争鸣》2023年第9期83-89,共7页李明彦 任智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国现代小说疯癫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9YJC752038)的阶段性成果。
“生活性”是詹姆斯·伍德在讨论现实主义传统的诸多悖论时提出的一个概念。詹姆斯·伍德在考察了里克·穆迪、帕特里克·盖尔斯、威廉·加斯等人的言说后,认为不同作家和理论家对“总成问题的‘现实主义’”以及“更成问题的‘真相’”...
关键词:现实主义传统 帕特里克 威廉·加斯 詹姆斯 真实性 概念辨析 真相 循环往复 
“原型理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被引量:5
《文艺争鸣》2023年第3期107-116,共10页侯帅 李明彦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文化视域下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J26)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概念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原型理论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学术文化环境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实现了理论的扬弃与本土化。不论是在民国时期作为“西洋心理学”,裹挟于“佛洛特”与“析...
关键词:理论旅行 原型理论 交叉融合 批评方法 心理学 本土化 研究范式 民国时期 
论阿尔都塞对“间离效果”的理解与阐释被引量:2
《文艺争鸣》2022年第10期114-118,共5页李明彦 窦欣桐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文化视域下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J26)的阶段性成果
“间离效果”来自德语“verfremdungseffekt”,又可译为“陌生化”“疏离效果”,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极负盛名的戏剧理论术语。阿尔都塞有关戏剧的理论大多是来自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及“陌生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增...
关键词: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 阿尔都塞 理论术语 陌生化 理解与阐释 德语 
中国现代小说对文学传统的互文性改写被引量:3
《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2期161-171,共11页李明彦 齐秀娟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J26)。
改写是后世文学与文学传统发生互文关系最常见的技巧,也是文学传统得以延续和演进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现代小说对文学传统的互文性改写,所选择的源文本集中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经典三个方面。这些改写之作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 文学传统 改写 互文性 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 文学经典 
文类互文的可能及其意义——论叶广芩小说创作与京剧的关系被引量:1
《文艺争鸣》2020年第12期143-148,共6页李明彦 彭媛 
2020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文化视域下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0J26)的阶段性成果。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是"跨学科的"和"多主体性的",文本之间是交互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因而文本的"越界"是必然的,他甚至"趋向于取消诸种文类和诸种艺术的区分"(1)。这也提醒我们,不同的文类之间都具备互文潜能,"构成...
关键词:罗兰·巴特 叙事类型 叶广芩 文类 互文 主体性 跨学科 交互作用 
20世纪中国小说互文改写的三种类型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5期98-99,共2页李明彦 
互文理论将文本间的关系形容为一个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开放体系,认为“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作为互文性策略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过去文本的改写”是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互文理论 互文性理论 对话关系 文学文本 核心内涵 过去与现在 源文本 复制 
20世纪中国小说互文改写的三种类型被引量:3
《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9-16,共8页李明彦 
2020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文化视域下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20世纪中国小说的互文改写类型,主要有仿格改写、戏拟改写和自我改写三种。仿格改写是一种正向改写或继承性改写,戏拟改写是对源文本的讽刺、调笑、变形、游戏和娱乐性的改写,自我改写则是作家在自己创作的前作基础上,重新进行增补、删...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小说 仿格改写 戏拟改写 自我改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