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清江[1] ZHANG Qingjiang
出 处:《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25年第2期12-19,共8页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代理学家祠祀信仰研究”(22BZJ051)。
摘 要:朱熹作《调息箴》的举动,在后世朱子学者中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对者以胡居仁为代表,认为书中所作调息这一身体技法只关乎“养生”,不能用于“存心”,其依据在“心”的灵妙性及对身的主宰性,因而不应该用调整气息的方式去控制心灵;另一方以饶鲁为主,认为《调息箴》所示方法为“收心”的必要手段,是“持敬”工夫中的一环,其着眼点在身体的现实处境对“心”所可能产生的反向影响,认为调息是现实工夫实践中需要运用的方式。对身心关系关注焦点的差异,以及“心”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所具有的多面性、复杂性,是导致这一对立态度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儒家工夫论传统的不同向度和丰富内涵,彰显着中国思想传统对身心关联之独特经验的揭示。对儒家来说,要实现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发掘“虚正之心”的灵应向度,但也不能忽视身体羁绊和牵制的现实向度。这两种向度共同指向对人类精神如何实现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