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苗贵山 Miao Guishan
机构地区:[1]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5年第2期32-40,共9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马克思唯灵论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研究”(24FKSA004);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主动精神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2025-JCZD-30);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2024SJGLX106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产生的“苦恼的疑问”,既包括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显性问题的世界观把握,也蕴含着对个人利益与共同体普遍利益能否统一隐性问题的伦理价值观判断。“苦恼的疑问”从本质上讲就是马克思在秉持黑格尔伦理国家观考察物质利益问题时,所遭遇到的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冲突而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上产生的思想困惑。马克思对“苦恼的疑问”的解答,一方面强调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另一方面针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及其政治国家的虚幻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及其政治国家,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自主的联合劳动基础上所结成的真正共同体中来实现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展现出其应有的伦理向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