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庞博阳 Pang Boyang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中国佛学》2024年第1期189-199,共11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摘 要:业果论是佛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与业力、轮回等教义有着紧密的关联。部派佛教崇尚对于法的分析和研究,各派论师对因果和业力的主体进行了不同的施设,以此说明因果业报如何在“无我”的背景下展开。说一切有部提出了“三世实有”的观念,并通过契经与理证说明了法体的实存,并在此基础上把三世的差别归结为法体作用的差别,其中,作用与法体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法体通过“与果”与“取果”保证了因果关系的有效性。说一切有部的法体理论成功地诠释了因果和业力的主体问题,为佛教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