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熊馥译 Xiong Fuyi
机构地区:[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出 处:《中国佛学》2024年第1期241-252,共12页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摘 要:从词源学上看,“物”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经过有序传承,一直延续至现代汉语中;而“物论”,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亦可谓历史悠久。本文从“物”字的词源出发,阐明其字形发展之历史源流,明确了“物”的概念必须放在一种“关系”范畴中来理解。这样来看,庄子的“不与物迁”之论与僧肇的“物不迁”论,亦统属于中国哲学中的物论传统。庄子之“不与物迁”,为“无物心论”之物论;僧肇之“物不迁”,为“即真”之物论。某种程度上,这两种“物论”,代表了中国“物论”传统中隶属道释二家的经典范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