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陆胤[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 处:《文艺研究》2025年第4期64-79,共16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文章学研究”(批准号:21DTR033)成果。
摘 要:随着理学兴起和理学家教学活动的展开,南宋中、后期开始出现在预先制定好的分栏格式中填写日记的风习。这些预定格式可统称为“日记格”。其最初形态是宋元时期的“日记式”与“日程空眼簿式”。明清之际,在善书功过格运动和士人结社风气的作用下,推勘“敬”“怠”“义”“欲”的考德日记格流行一时。道、咸以降大量存世的日记稿本,更为推究各种日记格式的实际填写状况提供了丰富例证。清中叶以来,日记格的考德意味趋于淡薄,有关知识积累和财务收支的栏目则日益强化。20世纪初,明治日本的“市贩日记账”模式流入中国,着眼于规训国民、造就理性“经济人”的新型预印日记册开始流播。带有强烈商业色彩的外来日程格式突破了士大夫修身理想,却又延续了宋明以来日记格以预定格式核算得失、调控日常的基本思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