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关晓光[1]
机构地区:[1]黑龙江中医学院社科部
出 处:《针灸学报》1992年第5期1-4,共4页
摘 要:目前关于经络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由穴连经”说、“导引行气”说,感传论、血管论,前三说基本着眼于经络是古人如何发现的,而第四说则侧重于经络认识是怎样形成的。而据现有文献和实物而言,马王堆医书中有“脉”无穴、砭石最初是用于割剌痈肿的,足以证明“血管论”是相对正确的观点。医学发展经历了本能医学、巫术医学阶段,人们无从产生在人体自身寻求治疗的意识,但到自觉医学阶段,人们开始摆脱神的限制,并大量进行割刺脓肿之类的医疗实践,经络便是在此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然而,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刺脉危险很大。如《素问·刺禁》:“刺附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因此人们试刺脉外,结果证明效果良好,并比较完全。那么,脉中流血,脉外则能调气便为成功经验,从而完成了从脉内向脉外,由放血止痛泻热。到调气治病的飞跃,实现了“脉”到“经”
分 类 号:R224.1[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