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MZ032)

作品数:6被引量:4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建世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藏族铜工艺文化生态黔东南苗族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艺术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西南地区传统银饰工艺与族群的关系被引量: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46-49,共4页张建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05BMZ032)的阶段性成果
西南地区大多数地方的银匠是一个流动的人群,他们在一定地域内的一些族群间流动。银饰工艺的基本技术是一种超越族群的体系,不同族群的银匠都在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基本技术加工银饰,但银(铜)饰的种类、造型、图案在不同族群间呈现的却主...
关键词:银饰工艺 族群身份 族群文化 族群关系 
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工艺变迁及成因分析——以贵州台江塘龙寨、雷山控拜村为例被引量:24
《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42-50,109,共9页张建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5BMZ032)的阶段性成果
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工艺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迁,表现出了"兴盛"、"变异与延续并存"等不同的变迁模式。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促其变迁...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 传统银饰工艺 变迁 文化生态 
藏族地区市场与新华村白族的银铜工艺发展被引量:6
《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79-83,共5页张建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5BMZ032)的阶段性成果
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城镇都分布有云南的银铜工匠,且数量不少,值得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从来源地与藏族地区关系的层面,探讨了云南新华村白族的银铜工艺与藏族地区市场的关系。文章描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华村的工匠们开拓藏族地区...
关键词:新华村 银铜工艺 藏区市场 关系 
昌都藏族铜佛像打制工艺调查被引量:12
《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105-114,共10页张建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5BMZ032)的阶段性成果。
以翁达岗村为代表的昌都藏族铜佛像打制工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具有打制大型佛像为主的鲜明特色,在藏族地区最为有名。具体的工艺与一般的铜匠工艺相比,在原料、工具与制作工艺方面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传承历史久远,长期以来...
关键词:昌都地区 铜佛像 打制工艺 现状 
瓦寨村藏族银铜工艺调查被引量:5
《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72-79,共8页张建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05BMZ032)的阶段性成果
昌都嘎玛乡一带的银铜工艺以打制佩饰和宗教用品为主,十分有名。在原料、工具等技术层面上有一般银铜工艺的共性,但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系统研究,主要选择瓦寨村进行深入调查。这里的银铜工艺传承久远...
关键词:瓦寨村 藏族 银铜工艺 现状 
凉山彝族银器制作工艺现状调查被引量: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张建世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05BMZ032)的成果之一
凉山彝族有佩带银饰和使用银器的传统。工艺的传承现在还持续不断。银器制作是一种家户式的手工业,具有固定和流动两种生产销售方式。分布十分分散,除县城外,很多乡镇甚至一些村庄中都有银匠分布。现在凉山彝族银匠已逐渐往城镇迁移,这...
关键词:凉山彝族 银器 制作工艺 传承 分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