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MZ010)

作品数:9被引量:6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邢莉王志清张曙光赵月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鞍山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国家图书馆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蒙古族族群认同历史记忆口头节日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蒙古族那达慕符号在当代的重构与族群认同被引量:4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26-131,共6页邢莉 张曙光 
200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4BMZ010)成果之一
蒙古族那达慕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植根于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牧人创造的游牧文化环境之中,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由于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那达慕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政府的声音与民...
关键词:蒙古族那达慕 符号变迁 符号重构 东乌珠穆沁旗 
蒙古语:草原游牧文化的镜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138-143,共6页邢莉 赵月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4BMZ 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语言不只是思想的对应符号,而且语言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表述。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族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类民俗事象。蒙古语是游牧的蒙古族建构思想和行为极为重要的方式。蒙古语是我们了解蒙古族游牧习俗与生态意识的活化石,它的...
关键词:蒙古语 游牧 文化 镜像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被引量:1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22-129,共8页邢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4BMZ010)
我们把蒙古族氏族社会绵延至今的敖包祭祀仪式视为一种"社会文本",世代传承的敖包祭祀仪式折射了蒙古牧人建立的素朴的萨满教的自然观,这种尊重自然、爱护草原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模式,是敖包祭祀存在的合理文化内核,从这个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 敖包祭祀 生态功能 文化价值 
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被引量: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44-149,共6页邢莉 张曙光 王志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项目"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4BMZ010)研究成果之一
传统的蒙古族命名制度的内在结构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近现代以来,蒙古族命名习俗出现了汉化倾向,这是族群文化融合的结果。当代蒙古族个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对于空间地域的描述,代替了族群的来源和文化属性。这是自清代以来受汉...
关键词:蒙古族 命名习俗 汉化 族群认同 
自我与他者互动情境中的《部氏族谱》——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世系谱牒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95-99,共5页王志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游牧文化的变迁"(批准号:04BMZ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落,该村落的蒙古族群众以部姓村民为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确认部氏族人的蒙古族身份到21世纪初期成立民族村以及民族村的持续发展中,《部氏族谱》先后充当民族身份确认的重要依据、民族村的标...
关键词:族谱 历史记忆 民族身份 标志性文化 
族群象征、历史记忆与心态史——湖北省三家台蒙古族村的陈美所传说解析被引量:2
《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99-105,共7页王志清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游牧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4BMZ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三家台蒙古族村是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在该村落中流传着与族谱记载并不一致的凸显了始祖身份与转换了时代背景的陈美所传说。陈美所传说在该村落的部氏族人中具有建构蒙古族族群边界的现实功能。从传说动力学的角度分析陈美所传说的...
关键词:陈美所传说 族群认同 借名制 心态史 
生态民俗视野中的农区蒙古族民间语言——以烟台营子村为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39-43,共5页王志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游牧文化的传统与变迁"阶段性成果之一(基金项目:04BMZ010)
辽宁西部蒙古贞地区的农区蒙古族在近百余年间经历了从游牧生计方式到农耕生计方式的转换。农区蒙古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语言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从蕴含了生态意蕴的农谚到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习惯,民间语言映射出该区...
关键词:农区蒙古族 生态民俗 民间语言 日常生活 文化变迁 
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被引量:1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91-96,共6页邢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游牧文化的变迁>(批准号:04BMZ010)研究成果之一
草原民族的节日——"那达慕",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那达慕的变迁可以归纳为:那达慕的兴起与敖包祭祀有关,人们举行"敖包耐亦日"是为了使神欢娱,禳灾求福;蒙元时期是那达慕的形成期。那达慕形成为一个族群整体的节日活动绵延至...
关键词:蒙古族节日 那达慕 变迁 建构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引量:23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76-81,共6页邢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游牧文化的变迁>(批准号:04BMZ010)研究成果之一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
关键词: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层面 保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