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60059)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骆婧王伟黄科安更多>>
相关机构: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戏曲研究》《艺苑》更多>>
相关主题:戏剧仪式演剧仪式戏剧戏曲改革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略论中国仪式戏剧之演进——以闽台戏剧为例
《闽台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56-64,共9页骆婧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12YJC760059)
仪式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进程中诞生的特殊形态,广义包含作为祭祀仪式之献礼的所有民间戏剧,狭义则专指巫术仪式之遗存的戏剧。闽台两地活跃着傀儡戏、打城戏、法事戏等几种仪式戏剧类型,它们由于艺术化的程度不同而在演进中呈现不同的...
关键词:仪式戏剧 闽台戏剧 文化生态 
曲同调殊:戏改语境中的荔镜情缘被引量:5
《东南学术》2013年第5期232-238,共7页黄科安 王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1BZW107)阶段性成果;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59)中期成果;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规划青年项目"公共观演空间中的闽南戏曲的审美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012Q19)
《陈三五娘》作为在"闽南戏曲文化圈"中搬演撒播达五百年之久的流行剧目,借由新文艺工作者的现代性重述,从而获取权力话语的经典命名,集中体现了民间话语与主流观念形态彼此借重、相互托举的共谋关系。然而由于其依旧保存着民间记忆与...
关键词:戏曲改革 陈三五娘 现代性 
再议戏曲的发生与演进——以“宗教演剧”为中心
《戏曲研究》2013年第3期143-162,共20页骆婧 
“2011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闽南打城戏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1C030);“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59)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重议戏曲之发生众所周知,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之源头,而古希腊戏剧又源自神圣的"酒神"仪式。自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学者普遍认同宗教仪式是古希腊戏剧的源头。无独有偶,在千里之遥的中国,不少学者都曾提出戏剧源自祭祀仪式的看...
关键词:古希腊戏剧 西方戏剧 目连戏 东坡志林 宋代苏轼 火城 《九歌》 打城戏 佛说盂兰盆经 礼忏 
从《目连救母》看仪式戏剧的衍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中心被引量: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4-123,135,共11页骆婧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C76005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闽南文学的传承与流播--以文化生态为视角>(12SKG-QT07)研究成果;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项目(青年博士扶持项目)<闽南打城戏文化生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C030)
仪式剧种的诞生,最能诠释宗教与艺术之关系。源自佛教教义的目连救母杂剧,不仅衍生出全国各地的目连戏,更曾直接推动了仪式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目连救母》不仅推动了超度仪式向戏曲形态的转化,更促成了打城戏在声腔...
关键词:目连救母 佛教 仪式剧种 打城戏 
浅论闽南“佛戏”被引量:2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53-67,共15页骆婧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59)阶段性成果;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青年项目"闽南打城戏文化生态研究"(2011C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宗教对戏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整体艺术特征上,更体现在戏曲剧种的孕育上。从唐代"佛戏"的萌芽,到宋元民间艺术的冲击,再到明清时期的滥觞,"佛戏"的普遍存在与曲折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由宗教向艺术过渡的过程。以闽南打城戏为例,通过对...
关键词:宗教演剧 佛戏 打城戏 
戏剧仪式的跨界想象——基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论述被引量:2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57-61,共5页王伟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60059);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2229S);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规划青年项目(2012Q19)
为了回应后学的"理论终结说"与"戏剧衰退论",伊瑟尔在文学人类学视阈下,重述虚构与想象在文本游戏中的相互作用,并且绘制其历史流变的美学图谱,进而搭建主体间性交往诗学的理论框架。伊瑟尔藉由转换问题的提问方式,达到如下双重目的:一...
关键词:伊瑟尔 戏剧仪式 公共空间 审美超越 
闽南戏曲史论的美学反思——基于接受美学的公共观演理论被引量:1
《艺苑》2012年第6期16-20,共5页王伟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及其当代意义研究>(11BZW107)阶段性研究成果;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公共观演空间中的歌仔戏接受研究>(JA12229S)中期研究成果;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12YJC760059)中期成果
闽南戏曲史论的既往讲述大抵有实证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三种传统,然而上述范式缺乏对主体间性交往维度的足够重视,不期然间陷入本质主义的论述迷思,无法合理解释闽南戏曲的文本张力与发展脉络。缘此闽南戏曲的当下叙述,必须以公共...
关键词:公共观演空间 接受美学 现代性 
泪光中的狂欢:丧仪与戏剧探究被引量:1
《民族艺术》2012年第3期50-54,共5页骆婧 
"2011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闽南打城戏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11C030);"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闽台仪式戏剧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59)阶段性成果
中国人在生死观上的灵魂不灭论,在丧葬仪式上以戏剧扮演的形式得到充分的展现。仪式与戏剧存在本质的鸿沟,即参与性与审美性之别,但法事戏偏偏在丧葬仪式中衍生,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丧仪需要戏剧的参与来疏解悲伤与恐惧的情感,更重要的是,...
关键词:丧仪 法事戏 狂欢理论 通过仪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