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JA08202S)

作品数:3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巫洪亮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龙岩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嘉应学院学报》《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新民歌运动言说编后记夹缝生存话语方式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3
视图:
排序:
夹缝生存中的艰难“言说”——1957:《诗刊》“编后记”话语方式微观透视被引量:1
《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51-56,共6页巫洪亮 
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资助项目(JA08202S)
1957年《诗刊》的"编者"采取"投其所好"、"放大描摹"和"谨小慎微"话语方式,建构应对国家意识形态、顺应国家权利主体和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文学文本——"编后记"。《诗刊》"编后记"话语方式的时代特性,展现了195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
关键词:《诗刊》 “编后记” 话语方式 分析 
“文化翻身”的可能及限度——1958年“新民歌运动”中“工农创作”现象研究被引量:2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80-85,共6页巫洪亮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资助项目(JA08202S)
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工农"诗人的"文化翻身",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幻"的一面;既是一种"解放",又不是真正的"解放";既存在"翻身"的"可能",又是有"限度"的"翻身"。"工农"诗人经历了"无权说"到"有权说",从"无法说"到"学会说",从...
关键词:“新民歌运动” “工农创作” “文化翻身” 可能 限度 
论超越审美的“工农兵”形象符号——《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9-23,共5页巫洪亮 
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资助项目(JA08202S)
"工农兵"是《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创作主体以超越审美的方式对它进行重构与想象,并最终完成了合乎时代理性诉求的完美化"工农兵"形象的建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有效地参与到"十七年"民族文化和时代理...
关键词:《诗刊》 “工农兵”形象 符号 价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