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820006)

作品数:4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晓云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警察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福建警察学院学报》《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目击证人司法实践司法言语警察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警察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因素的认知被引量:1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56-66,共11页陈晓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12YJA820006)
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的因素包括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侦查人员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因素的认知程度与辨认过程的组织、辨认结果运用紧密相关。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对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可信性的相关...
关键词:侦查人员 目击证人辨认结果 可信性 认知 
证人描述对辨认结果的影响研究——言语遮蔽抑或言语促进被引量:1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7-13,共7页陈晓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编号:12YJA820006)
在美、德等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目击证人辨认前对辨认对象的描述既是组织辨认队列的基础,也是法庭审查判断证人辨认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照。心理学研究认为,目击证人辨认前的描述对辨认结果既有可能产生"言语遮蔽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言...
关键词:目击证人 辨认前描述 言语遮蔽效应 言语促进效应 
执行人员对目击证人辨认结果的影响及规制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23-30,共8页陈晓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12YJA820006)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之下进行。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为了消除辨认过程中执行人员对辨认人的暗示性影响,应由侦查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主持辨认过程。英...
关键词:目击证人辨认 执行人员 双盲规则 
目击证人错误辨认风险的司法防范——以美国新泽西州的司法实践为借鉴被引量:3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92-102,共11页陈晓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12YJA820006)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刑事诉讼实践中,通过与心理学研究之间的密切互动,形成了一个对辨认组织、执行规范,辨认结果使用规范为一体的错误辨认风险司法防范措施体系,较好地防止了错误辨认结果被采纳从而酿成错案的风险。2012年修正后的中国刑...
关键词:目击证人辨认 错误辨认 风险防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