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70)

作品数:7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丁柏峰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历史考察农牧业农牧九世班禅海道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南京国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互动情况述论
《青海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166-173,共8页丁柏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11BZS070)阶段性成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相继派贡觉仲尼、刘曼卿、谢国梁、黄慕松、吴忠信等人入藏,代表中央政府沟通关系、办理事宜。西藏地方政府也设立了驻京机构,十三世达赖喇嘛不断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沟通、表达诉求。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央...
关键词:国民政府 西藏问题 方略 
简论7-9世纪唐与吐蕃对青海的争夺和开发被引量:1
《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198-204,共7页丁柏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11BZS070)阶段性成果
唐与吐蕃的关系是公元7-9世纪西北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位于唐、蕃边缘地带的青海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唐王朝抗衡吐蕃扩张的前沿。双方对青海地区的反复争夺和有效的经营与开发,对这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唐与吐蕃的对峙...
关键词: 吐蕃 青海 
地理环境与青藏关系历史发展述评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220-230,共11页丁柏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11BZS070)阶段性成果
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同处在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虽然两省区的省会城市西宁和拉萨相距有近2000千米之遥,但从历史和现实看,由于地理的、民族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宗教的等各种原因,两省区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连,相...
关键词:青海 西藏 地理环境 
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及在青海的活动述略被引量:3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91-96,共6页丁柏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11BZS070)
民国时期,由于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的失和,最终迫使九世班禅逃往内地,在漂泊14年以后圆寂于返藏途中。由于地理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九世班禅在流亡过程中曾长期驻锡青海,并进行了大量政治、宗教活动。在九世班禅驻锡、返藏过程中,...
关键词:九世班禅 西藏 青海 
丝绸之路青海道与河湟民族走廊的形成被引量:1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73-78,共6页丁柏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11BZS070)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辟是青海道路交通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支线,青海境内的不同民族均先后参与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辟与维护,青海道也为各个民族提供了迁徙的通道和融合的舞台,成为承接、融合和传播各...
关键词:丝绸之路 青海道 河湟 
青海省农牧业分界线形成的历史考察被引量:7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2期11-19,共9页丁柏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编号:11BZS070)阶段性成果
位于青海湖东侧的日月山(古称赤岭)是青海省内的一条重要农牧业分界线。这条分界线的形成一方面基于日月山东西迥然相异的地理环境基础,另一方面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在青海省农牧业分界线形成的历...
关键词:青海 日月山 农牧分界线 
青海文化的特点与区域文化冠名问题研究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66-70,共5页丁柏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青藏关系研究"(11BZS070)阶段性成果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青海地方文化,凝聚着高原各族人民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于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寻青海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对青海区域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关键词:青海 区域文化 冠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