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G075)

作品数:21被引量:349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士闪李海云刘铁梁李生柱李向振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化部山东艺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思想战线》《戏剧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冀南梅花拳文场信仰个案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被引量:7
《文化遗产》2018年第4期113-121,共9页张兴宇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编号:11BG075)的阶段性成果;中国慈善联合会"竹林计划"(项目编号:2016ZLJH051)的资助
中国乡土社会的礼俗传统久已有之,基于礼俗互动而构建的多元社会关系框架是观察与认知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在近现代华北村落社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梅花拳,植根乡土,长期影响着乡村生活实践。盛行于冀南北杨庄一带的梅花拳,...
关键词:梅花拳 拜师礼 近现代华北 村落 礼俗互动 
孙膑崇拜的正统化脉络与地方化过程——以山东潍北地区瓦城大庙为个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136-143,共8页李海云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11BG075);2015-2016年度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经历了由历史人物进入神灵谱系的过程。明代以前在国家正祀中的边缘状态与进退的反复,以及明清以来沉降民间的地方化表达,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策略和地方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史中关于孙膑记载的简略...
关键词:孙膑崇拜 正统化 地方化 潍北地区 瓦城大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被引量:39
《思想战线》2017年第1期140-149,共10页张士闪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鲁中社区发展"阶段性成果(CRIHAP20150X);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阶段性成果(11BG075);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项目资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能使地方民众受益,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代乡村 社区发展 
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被引量:149
《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14-24,共11页张士闪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点项目"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号:11BG075)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项目资助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整体社会运行的基础,并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有所延续。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
关键词:  礼俗互动 中国社会研究 
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被引量:30
《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38-47,共10页张士闪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编号:11BG075);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项目的资助
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
关键词:民间武术 礼治 冀南 梅花拳 文场 
乡村梅花拳的公益观念与生活实践——冀南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调查被引量:8
《民俗研究》2015年第6期48-56,共9页张兴宇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编号:11BG075)的阶段性成果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
关键词: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被引量:7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2期106-113,共8页李向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编号:11BG075)
乡土社会生活为乡民艺术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乡民艺术的展演既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念,又折射出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非遗"及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制度介入乡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自上而下的认可提高...
关键词:乡民艺术 “非遗” 传承人 “捉黄鬼” 组织结构 人际关系 
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被引量:32
《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张士闪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11BG075);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阶段性成果;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项目的资助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发生了"田野转向"并影响深远。这主要表现在:学者具有强烈的学科创建意识,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渐次涌现;关注艺术活动的民间发生现场、敞显个体的艺术生存智慧、秉持文化-生活的整体研究范式渐成主流。考察...
关键词:新时期 田野转向 艺术民俗学 礼俗互动 
信仰与艺术:村落仪式中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现——鲁中东永安村“烧大牛”活动考察被引量:7
《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36-41,共6页李海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阶段性成果(11BG075)
在鲁中昌邑地区东永安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四隆重举行的"烧大牛"仪式表演,既是一种地方性信仰传统,也是一种自发性的乡民艺术活动。在这一仪式活动的运作过程中,村落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多重磋商,与村落神圣传统相关的公共话语体系及其公共...
关键词:信仰 艺术 村落仪式 公共性 烧大牛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口述史研究的适用与拓展被引量:24
《民俗研究》2014年第4期37-44,共8页李海云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项目编号:11&ZD06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项目编号:11BG075)的阶段性成果
近十年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工作,因学术理念滞后与工作实践的一刀切模式,并未在学术探索与公共话语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应有效用,而主要作为一种具体技术手段被使用。为有效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助推社会发展,应注意从如下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述史 记忆 主体建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