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00121)

作品数:8被引量:4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石旺鹏严毓骅张龙闫跃英蒋湘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黑龙江畜牧兽医》《生态学报》《华北农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东亚飞蝗蝗虫蝗虫微孢子虫聚集信息素微孢子虫病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蝗虫微孢子虫病在优势蝗虫种类中的持续传播被引量:8
《华北农学报》2006年第2期132-134,共3页王振平 塔娜 严毓骅 石旺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00121)
对施用蝗虫微孢子虫后1-10年的草场中5种主要蝗虫种群中微孢子虫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病能在蝗群中长期传播,蝗虫种群的感病率和感染指数呈波动趋势,随着施用后年限的增加,波幅变动范围趋于稳定。感染率波幅范...
关键词:草原蝗虫 蝗虫微孢子虫 疾病传播 
化学信息素对散居型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05年第5期100-104,共5页蒋春先 石旺鹏 史和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00121)
散居型是东亚飞蝗的一个重要生态型。对散居型蝗虫行为的深入研究为飞蝗的防治和预报提供重要依据。采用行为生物测定和触角电位测定(EAG)的方法对来自于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的化学信息素对散居型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东亚飞蝗 化学信息素 聚集行为 散居型 
蝗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被引量:6
《昆虫知识》2005年第3期244-249,共6页石旺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100121)。
详述了蝗虫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的种类、功能及主要成分等研究进展。蝗虫化学信息物质包括种内通讯的化学信息素和种间通讯的化学信息物质。其中种内通讯的化学信息素主要有群居信息素、成熟信息素、产卵信息素(含促产卵化学信息素和群集...
关键词:蝗虫 化学信息物质 群居信息素 成熟信息素 促产卵信息素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被引量:13
《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第5期859-862,共4页郭志永 石旺鹏 张龙 王贵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3 0 10 0 12 1)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 ,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 ,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 .结果表明 ,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 1 4以下 ,转向次数分别在 1 3和 ...
关键词:东亚飞蝗 行为指标 形态指标 
蝗虫微孢子虫防治青藏高原蝗虫对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被引量:11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第4期11-13,共3页任程 蒋湘 石旺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 10 0 12 1)
以蝗虫微孢子虫为主的治理蝗虫的配套技术 ,在青藏高原蝗害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有效地控制蝗虫灾害 ,不污染环境 ,对自然天敌没有杀伤作用 ,保护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特别是蝗虫自然天敌的生物多样性 ;而运用化学农药治理...
关键词:蝗虫微孢子虫 防治 青藏高原 天敌 种群数量 蝗虫 草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被引量:6
《生态学报》2003年第9期1924-1928,共5页石旺鹏 张龙 闫跃英 严毓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00121)~~
采用行为生测法和触角电位法研究了感染蝗虫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对其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在第3龄时部分蝗虫每头接种106个蝗虫微孢子虫,与健虫同一条件下饲养。用二氯甲烷从健康蝗虫的粪便、体表或卵囊中抽提聚集信息素,粗提...
关键词:东亚飞蝗 蝗虫微孢子虫 聚集信息素 聚集行为 
东亚飞蝗不同来源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活性被引量:10
《昆虫知识》2003年第2期145-149,共5页石旺鹏 闫跃英 严毓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0 10 0 12 1);农药化学及农药使用技术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采用触角电位测定仪器测定不同来源的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聚集信息素的生理活性 ,结合行为生物测定的结果分析表明 :来源于粪便中的聚集信息素的活性较高 ,同时 ,使用较高极性溶剂抽提制备蝗蝻粪便中的信息素和采用中...
关键词:电生理活性 害虫 东亚飞蝗 聚集信息素 触角电位 
蝗虫微孢子虫对青海省天峻县草原蝗虫的持续控制作用被引量:6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第2期52-53,共2页蒋湘 石旺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30 10 0 12 1)
采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青海省天峻县草原蝗虫 ;第三龄盛发期用药 ,用药后 3周 ,虫口减退率最低达 6 0 %以上 ;存活蝗虫的感病率最高位达 6 1.1% ;有效地控制草原蝗虫的严重发生 ;而且 ,微孢子虫病能在草原蝗种群中流行 ,持续控制草原蝗...
关键词:持续控制作用 草原蝗虫 蝗虫微孢子虫 生物防治 草原害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