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XJA860002)

作品数:12被引量:2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庹继光李缨刘海贵陈叙蹇莉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复旦大学四川省委党校更多>>
相关期刊:《新闻传播》《学习论坛》《新闻爱好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网络反腐网络实名制信息保护网络司法公正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公民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责任探析
《学习论坛》2017年第5期70-74,共5页庹继光 陈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与信息管理研究”(11CXW025)阶段性成果
我国多部法律对于公民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在对公民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追责等方面高度一致,且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与后果,但在"信息报告"与"信息举报、检举和监督"的性质上表述不一,出现了权利与...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传播 失实信息 法律义务 法律责任 
环境突发事件舆论场域冲突与破解——以“可口可乐甘肃工厂伪造环保数据”事件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49-153,共5页庹继光 蹇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污染及其舆论监督机制研究"(14BXW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环境传播场域冲突机制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15YJAZH056)阶段性成果
环境突发事件是严重的社会风险事件,通常具有潜在或现实的危害性,故而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本文从典型个案切入,阐明了环境突发事件中出现的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冲突、原生舆情与次生舆情对立的情形,分析认为官方未及时、正面回应事...
关键词:环境突发事件 舆论 舆情 舆论场 
网络信息保护决定对网络反腐的损益探析
《新闻大学》2014年第3期108-112,共5页庹继光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认为,我国新出台的网络信息保护决定对于网络反腐是损益互现,网络实名制有利于网络反腐与体制内的反腐败活动有效结合,促进反腐败运动的开展,而被举报、被揭发者要求删除网络信息,检举和控告的权利没有得到规范,则会阻碍网络反腐活...
关键词:网络信息保护决定 网络反腐 网络实名制 网络诽谤 
微博时代“沉默的螺旋”变异分析被引量:1
《新闻传播》2014年第3期11-12,14,共3页庹继光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害怕孤立"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基于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许多人敢于在微博平台上发表非主流观点,形成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分析认为,不少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的自由表达,带有传播策略的意图,但总体而...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 微博 自媒体 思想市场 
网络实名制:义务与权利的平衡——以实名网络反腐为例被引量:2
《新闻界》2014年第1期59-62,共4页庹继光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
网络信息保护条例推行实名制,是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举措,对于网络反腐信息发布者是一项义务,但实名制的施行也使得实名开展的网络反腐转化为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成为他们行使监督权,批评、控告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公众实名网络...
关键词:网络信息保护决定 网络实名制 网络反腐 权利本位 
网络信息保护决定中的权利本位冲突及其平衡——以网络反腐信息作为考察对象被引量:3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87-93,107,共8页庹继光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新出台的网络信息保护决定中设置了两个权利本位,分别保护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涉及者的权利。本文以网络反腐信息为考察对象,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权利本位之间明显的冲突之处,并就如何平衡这两个权利本位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网络信息保护决定 权利本位 网络反腐 举证责任 
网络实名制对网络反腐的促进与规范被引量:3
《新闻记者》2013年第4期16-20,共5页庹继光 刘海贵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2XJA86000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推行网络实名制,有人质疑此举会使网络反腐的积极性和正能量受到伤害。本文认为,网络实名制促使网络反腐在程序上与反腐败机构倡导的实名举报实现契合,在此基础上合理降低网...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 网络反腐 实名举报 
监督司法:传媒对舆论的支援与离逸被引量:5
《新闻大学》2013年第2期42-47,共6页庹继光 李缨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素有"法本原情"的文化传统,中国司法活动对民意、舆论保持着一种遵从与迎合姿态,这使得舆论监督司法获得了充足的合法性。在此前提下,传媒基于与社会公众的信托关系,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对舆论监督司法的行为给予支援,促进司法公正的实...
关键词:舆论监督 传媒 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 
新规下的网络反腐与诽谤格局分析被引量:1
《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2期13-15,共3页庹继光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的阶段性成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网络实名制,并赋予公民要求删除网络信息的权利,这些规范可能改变当前网络反腐的态势,使得一些批评、监督信息陷入"网络诽谤"的泥淖。在反腐败权威机构普遍倡导实名举报...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 网络反腐 网络诽谤 权利博弈 举证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立法掣肘与破解被引量: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94-97,共4页庹继光 李缨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中的手机舆情生成及对策研究"(12XJA860002);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2009年度课题"环境犯罪公益诉讼起诉者保障研究"(FZFK09-10)阶段性成果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了控告权,赋予一切社会成员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但其他现行法律与之存在冲突、抵触,导致此项权利无法真正落实,环境公益诉讼的起诉者主体资格难以保障,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但将...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 起诉者 控告权 诉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