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KZXB10138)

作品数:4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忠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电视》《中国电视(纪录)》《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中国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精神资源审美形式称谓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
《中国电视(纪录)》2012年第7期51-55,共5页刘忠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10138)阶段性研究成果
按照一种既有而普遍的认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不应该把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当做演员来看待,《北方的纳努克》中的纳努克一家,《推销员》中的推销员保罗,《篮球梦》中的亚瑟.阿奇和威廉.盖茨,《神鹿呀,神鹿》中的柳芭,《三节草》中的...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对象 故事片 面对镜头 演员 创作者 摄影机 戈夫曼 导演 自我呈现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66-69,共4页刘忠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10138)阶段性研究成果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给拍摄双方的关系,尤其对于拍摄对象的行为属性,带来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拍摄对象不应当是可以塑造虚构角色的演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摄影机拓展拍摄对象原有的生活,给了拍摄对象重新塑造一...
关键词:拍摄对象 演员表演 纪录片拍摄 拟剧理论 
中国纪录片的命名过程和称谓变化被引量:1
《中国电视》2012年第1期61-65,共5页刘忠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10138)阶段性研究成果
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但纪录片称谓的生成过程却是漫长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纪录片在中国的“叫法”不断变化,获得称谓的数量,粗略统计便有十几种之多,艺术片、专题片、专题艺术...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 称谓 电视艺术片 电视纪录片 北京电视台 生成过程 80年代 特别节目 
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被引量:6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39-42,共4页刘忠波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B10138)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潮流演进过程中,宏大与崇高作为一种资源逐渐成为纪录片内在精神的基本来源。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不断被赋予戏剧化含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知识分子话语隐退于栏目纪录片之后,观念的扩张引起的真实性危机...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 精神资源 审美形式 日常生活 情感立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