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8-ZD123)

作品数:44被引量:20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彭兆荣郑向春黄玲李菲张颖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理论研究》《人文杂志》《文化遗产》《民族艺术》更多>>
相关主题:文化遗产遗产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木石前盟:“木”与“石”的对话被引量:1
《河北学刊》2018年第2期169-174,共6页彭兆荣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17AA001)
建筑一直是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近几十年来,相关的"建材"竟然形成了文化对话的话题,即所谓"石文化"与"木文化"的对话。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主要是木构型的,其属性"暂时性"被认为是石构型"永久性"的对立面。笔者认为,...
关键词:石文化 木文化 “木石前盟” 土木工程 
论中德文化遗产研究的四维时空及其张力
《东南学术》2016年第5期200-205,共6页吴鸿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1&ZD1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文化遗产科学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A760079);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优秀文化资源发掘;传承和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B035);福建省联丰盛漂染植绒有限公司研究基金"闽南企业优秀民俗文化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2Y1115)
中德文化遗产研究不仅为理论命题,更是实践主题。具体说来,文化遗产研究既有时间指向,亦有空间视域;既属历史理论,也为现实观照;既是广度问题,且是深度问题。将她放在时空象限中考察,文化遗产研究贵在打造语境维、实证维、理性维、直觉...
关键词:中德文化遗产研究 四维时空 张力 
文化遗产关键词:天命
《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50-56,共7页彭兆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阶段性成果
"天命观"作为中国传统的生命观,始终贯彻着"天人合一"的道理,以突出"天""天道"的崇高性。同时,"命运"又将"命"的恒久与"运"的时变辩证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宇宙观、时空观的践行法则。中国的"天命"是三维的,与西方的"二元对峙"的分析...
关键词:天命  命运  世系 
再议“中国”隅隈边界被引量:2
《思想战线》2016年第1期111-119,共9页彭兆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11&ZD123)
近代以降,"中国"一直是学术界重新讨论、反思、辨析的"老而新"的概念,特别是如何定位"中国"的边界。西方"民族国家"(nation-state)有主权、领土、边界的现代国家强烈地撞击着"天下中国"之无际有疆(界)王朝形制,是为一。中华传统素以"农...
关键词:“中国” 天下 民族国家 游牧 西域 
观天法地:我国文化遗存延续中的“天学”被引量:1
《文化遗产》2015年第6期70-77,共8页彭兆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1&ZD123)的阶段性成果
"天"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存在",它与帝王身份、德政关怀、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宇宙观的照相,是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道理;也是农耕文明和农业伦理所建构的基本和基础,并由此形成了传统的"观天法地"的天象学(天文学)...
关键词:天人合一 天象 宇宙观 历法 
文化遗产关键词:移民
《民族艺术》2015年第5期46-53,共8页汪鲸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阶段性成果
移民是复数"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传播者和改造者。移民及其文化意象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移民对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推动了中国从"天下"转变为民族国家。
关键词:移民 流散族群 天下 全球化 
文化遗产关键词:行业
《民族艺术》2015年第4期62-67,共6页魏爱棠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阶段性成果
行业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发展逻辑与文化内涵。相对来说,行业在西方文化中表达的是一种自治的专业共同体的概念,而在中国文化中,行业最初却是在政府行政权力影响下建立的松散的同业网络。就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种以...
关键词:行会 同行网络 行业传承 
线路遗产简谱与“一带一路”倡议被引量:14
《人文杂志》2015年第8期50-56,共7页彭兆荣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
我国正在布局和推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线路遗产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协同我国与周边各国的共同发展,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线路遗产作为...
关键词:线路遗产 一带一路 全球战略 
丹砂之路——从贵州万山汞矿遗址申遗说起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15年第8期67-72,共6页张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博物寻根:贵州万山汞矿的应用人类学研究"(13202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
丹砂是标志"中国文化"的典型性物质元素。将中华丹砂文化从"工业遗产"穿凿到"线路遗产"的研究过程,既是对全球遗产化新命题的呼应链接,也是对本土历史存在的追溯回归。丹砂之路的结构特征分析,揭示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才是华夏文...
关键词:线路遗产 文化生态 丹砂之路 万山汞矿 
乐与道和——论福建南音的艺术精神被引量:2
《东南学术》2015年第4期179-182,共4页吴鸿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1&ZD1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文化遗产科学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1YJA760079);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优秀文化资源发掘;传承和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B0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JB-SK1134)
音乐之美在于"和"之律动。南音,作为晋、闽文化融会共通的古老乐种,其记谱法、润腔法、奏唱方式、乐器构制等留存了汉唐以来音乐的诸多特点,其为研究中国音乐提供了许多鲜活而又弥足珍贵的史料。其从统一中寻变化,从变化间求统一,于对...
关键词:南音 和实生物 保合太和 乐与道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