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820017)

作品数:10被引量:10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李士林彭学龙申雅栋姚鹤徽郭谦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法学研究》《法治研究》《知识经济》更多>>
相关主题:商标消费者利益商标法混淆可能性注册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连续不使用之注册商标请求权限制被引量:26
《法学评论》2018年第6期103-115,共13页彭学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中期成果
在注册主义模式下,商标注册虽不以使用为前提,权利行使和注册维持却有赖于真诚使用。注册商标无正当理由,连续不使用达法定期间,既然可以依法被撤销,其请求权亦当受到相应限制。在中国语境下,对于本可因连续三年不使用而撤销的注册商标...
关键词:注册商标 请求权限制 连续不使用 撤销 
中美知识产权法院比较研究被引量:1
《知识经济》2015年第9期39-39,共1页郭谦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2BFX1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
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既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一步,又是改进我国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众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虽然都基本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但各有千秋。与美国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置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法院...
关键词: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法院 技术法官 管辖 审判级别 
论姓名商标被引量:3
《法治研究》2014年第7期104-111,共8页李士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
姓名识别个体身份的符号功能,与商标识别产品来源的符号功能相契合,表面上皆发挥着识别来源和广告功能。然而两者却分属不同的权利范畴,并不存在交叉和冲突。不能以姓名具有显著性,直接延伸为商标法上的显著性。姓名欲谋求商标法上的地...
关键词:姓名权 姓名商标 符号结构 显著性 混淆可能性 
自我混淆的商标法规制——从“加多宝”、“王老吉”商标事件切入
《法治研究》2013年第7期96-101,共6页李士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编号: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华侨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后现代知识产权体系重构"(编号:10HSK12)的成果之一。
"加多宝"、"王老吉"事件,表明我国商标法实践中存在自我混淆的现象。与传统的混淆可能性不同,自我混淆是指商标权人使用商标时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导致消费者产生混淆,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诚信经营行为。但审视商标法可见,自我混淆...
关键词:自我混淆 混淆可能性 社会规划论 消费者利益 
商标质量功能论争与立法抉择被引量:4
《法治研究》2013年第2期80-86,共7页李士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
商标质量保证功能随商标史的演进而动态变化,经历严格质量管控,到防止欺诈,再到质量弱化的演变历程。商标至今是否仍具有质量保证功能,争议颇多,是与否各执一词。仅仅停留在商标本质和商标功能的形而上,无助于在两种观点中取舍,必须从...
关键词:商标法 质量保证功能 消费者利益 社会规划论 
重新审视商标法的哲学基础被引量:6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年第1期54-63,共10页李士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规划项目"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2012Y06)阶段性成果
后知识产权时代,商标的存在是否仍具正当性?财产劳动论虽然提供了抽象的正义观,但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给予财产权的回报,尤其是不能解释商标保护的正当性,更不能诠释当前商标权扩张的实质。为美国商标法所采纳的效益主义存在主观臆...
关键词:劳动财产论 效益主义 社会规划论 商标的信息传播模式 消费者利益 
去商标化的法理剖析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2年第5期108-113,共6页李士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阶段性成果
去商标化是一种商标使用形态,它通过去除商标或选择性地减少使用商标,达到消减品牌对消费者影响的目的。去商标化是违背商标识别来源的不正当行为,还是顺应市场提高消费者福利的行为,道义论着眼于去商标化所重新分配信息的公平与否,在...
关键词:去商标化 道义论 规则功利主义 混淆 欺诈 信息公平 
商标本质的心理学分析被引量: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34-138,共5页姚鹤徽 申雅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20017)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接受、存储、加工各类信息,构建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网络。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观察,商标是由人类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外在刺激即商标标识与消费者大脑长时记忆中存储的该商标标识代表的商品信息组成。商标的本质是...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商标的本质 商标功能 商标权 商标侵权 
商标转让的理论建构与制度设计被引量:14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132-141,共10页彭学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
作为商标这一符号的所指,商誉乃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传统商标转让规则,无论要求商标连同商誉转让抑或允许其单独转让,其表述本身就背离了符号学基本原理,在适用过程中最终都转换为,要求商标连同营业转让或允许其自由转让。不进行...
关键词:商标 商标转让 商誉 营业 品质保证 
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被引量:52
《法学研究》2010年第3期149-162,共14页彭学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研究"(2009JJD820017)的中期成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南湖杰出青年法学学者"项目资助
在第一性的意义上,商标权无疑源于企业在交易活动中对商标的实际使用。这一论断既可从商标制度演进的历史中得到验证,又契合财产权劳动学说和符号学基本原理。尽管如此,各主要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商标注册制度,并由此形成商标权注册取得和...
关键词:商标 商标确权 注册 使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