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60002)

作品数:10被引量:4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鸿铎朱宁宁冯欣欣鲁立哈静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歌海》《中国音乐学》《音乐探索》《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微复调施托克豪森旋律和声乐剧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二战后“波兰乐派”的风格演变研究被引量: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77-88,5,共13页李鹏程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60002,负责人:陈鸿铎
'波兰乐派'在二战后的发展经历了多重转变。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中的民族主义风格,至随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应运而生的'音响主义'风格,再到1965年之后的多元融合风格,每一次音乐语言的转变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波兰乐派 鲁托斯拉夫斯基 潘德列茨基 格雷茨基 音乐节 
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中的微复调技法
《歌海》2017年第1期48-53,共6页李鹏程 哈静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微复调原本是利盖蒂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运用的一种复调织体,作为他的同时代人,施尼特凯迅速将这一技法吸收到自己的"复风格"作品中来,不仅丰富了自己多元拼贴的手法,还发展了微复调的运用方式。通过介绍施尼特凯对微复调技法的接受过...
关键词:施尼特凯 微复调 技术特点 复风格 
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对声音主义美学的先行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中国音乐学》2016年第2期119-126,共8页鲁立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编号12YJA760002);湖州师范学院2014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青年项目"声音主义的美学思想及创作技法研究"(编号2014SKYY15)成果
兴起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在其美学理念中强调重新反思"音乐"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音乐创作应挖掘自然界和人类内心的声音,而非刻意遵循各种人为规则。这种强调音乐回归声音的一系列观点与50年代出现的声音主义不谋而合...
关键词:未来主义音乐 声音主义 美学探索 创作实践 
利盖蒂《安魂曲》第二乐章的创作特征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4
《音乐探索》2015年第2期26-37,共12页陈鸿铎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规划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12YJA760002)
本文聚焦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安魂曲》第二乐章"慈悲经"写作技法上的两个特征,即结构上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以及织体上的微复调和宏复调特征。文章通过对音乐文本的分析,阐述这两个特征的形成及具体表现形式,解读其对于该作品音乐组织的...
关键词:利盖蒂 《安魂曲》第二乐章 显性结构 隐性结构 微复调 宏复调 
20世纪下半叶德国电子音乐特征研究被引量:1
《戏剧之家》2015年第5X期51-52,54,共3页冯欣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02)的成果之一;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二十世纪下半叶德法电子音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
"电子音乐"是20世纪科技高度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新音乐作曲体系、文化思潮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重要的西方作曲家都曾经创作过电子音乐。本文以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艾默特与施托克豪森的电...
关键词:20世纪下半叶 德国 电子音乐 艾默特 施托克豪森 
试论瓦格纳的“无终旋律”被引量:17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8,78,共9页陈鸿铎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12YJA760002);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1ZS152);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050402)
"无终旋律"([德]unendliche Melodie,[英]endless melody)是瓦格纳乐剧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如何认识它对于深入理解瓦格纳的乐剧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终旋律"看起来与旋律相关,因此,一般会很自然地把它当作一种旋律形态,或仅作为...
关键词:“无终旋律” 瓦格纳 乐剧 旋律的对位化 和声的无终化 结构的贯穿化 
在文字谱中体现观念与形态的分离——概念音乐创作实践初探被引量:1
《音乐研究》2013年第2期110-117,共8页朱宁宁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批号12YJA760002)成果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实验音乐成为英国艺术音乐领域的一场重要的反传统运动。在这十年问,实验音乐一直成为音乐界颇受争议的焦点,而它也渐渐在英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培育出新苗,
关键词:艺术音乐 创作实践 概念 分离 形态 文字 70年代 60年代 
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Ⅴ-Ⅺ对序列理念的坚持与改造被引量:1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15-126,172,共13页冯欣欣 
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科研项目<二十世纪德奥序列音乐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201124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A760002)的成果之一
德国著名现代音乐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Ⅴ-Ⅺ》创作于20世纪50-60年代,文章围绕作品的创作形成、偶然手法表现以及序列理念的坚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了作曲家如何对序列创作进行试验与改造,也反映出当时的序列创...
关键词:施托克豪森 凯奇 钢琴曲Ⅴ-Ⅺ 序列理念 局部偶然 整体偶然 
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在简约音乐中的表现路径被引量: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62-74,86,共14页朱宁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12YJA760002)
以扬、赖利、格拉斯、赖奇为代表的简约音乐作曲家们通过即兴、音源选择、程序设定等方式,在形成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摆脱创作者的主观控制,即作曲家们无法预料并控制音乐作品在表演环节中呈现的结果,从而使简...
关键词:简约音乐 声音材料 赖利 格拉斯 赖奇 
20世纪音乐:反叛·标新·多元被引量:14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66-77,共12页陈鸿铎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12YJA760002);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1ZS152);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050402)
当西方20世纪音乐在中国不断受到大众关注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很难找到由中国学者针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断代所作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与反思,而西文中译的20世纪音乐断代史著作目前面世的仍极少,尚未翻译的著作还不能得到普及阅读,这种现...
关键词:20世纪音乐 反叛 标新 多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