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XFX002)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曾代伟万亿郝廷婷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贵州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法律文化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民族法文化民族法传统法文化和谐社会构建多民族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多民族混居区域传统法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以渝湘鄂黔相邻地区为对象的考察被引量:2
《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25-31,共7页曾代伟 万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法律文化的独特类型:渝湘鄂黔相邻地区‘巴楚民族法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04XFX002)
从法律文化的视角,以地处我国内陆腹心的渝湘鄂黔相邻地区为"标本",对多民族混居区域体现和谐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和提炼,着眼于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探讨多民族混居区域传统法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对于当前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具...
关键词:渝湘鄂黔相邻地区 多民族混居 传统法文化 和谐社会构建 
试论“巴楚民族文化圈”的特点——以历史文化的视野考察被引量:1
《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151-157,165,共8页曾代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法律文化的独特类型:渝湘鄂黔相邻地区‘巴楚民族法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04XFX002)
在我国中部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存在着一个与古老的巴、楚文化有着亲缘关系的区域文化圈,即"巴楚民族文化圈"。其独特的地域性,各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及其演变的趋同性,为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发展逻辑的整体奠定了文化基础。
关键词:巴楚民族文化 地域性 同源性 趋同性 
“巴楚民族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论纲——以民族法文化的视角
《法律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383-391,共9页曾代伟 
曾代伟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法律文化的独特类型:渝湘鄂黔相邻地区"巴楚民族法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04XFX002)阶段成果
目次一、巴楚民族文化圈的形成二、巴楚民族文化圈的特点三、巴楚民族文化圈传统法文化的转型与现代化'巴楚民族文化圈'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其地域范围,包括今重庆主城区以东长江、嘉陵江流域,鄂西清江流域,湘西武陵山地区和黔东北地...
关键词:发展 现代化 文化 民族 地区 传统 视角 
论壮族的民族精神——以民族法文化为视角的考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127-130,141,共5页曾代伟 郝廷婷 
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渝湘鄂黔相邻地区巴楚民族法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研究"(04XFX002)
从民族法文化的角度审视壮族的民族精神,壮族的法律精神作为其民族精神的次生系统,可以概括为:集中体现于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和谐精神,反映在壮族伦理道德《传扬歌》中的正义精神,壮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的善良精神。三种精神相辅相成...
关键词:壮族 民族法律精神 和谐 正义 善良 
“巴楚民族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论纲——从民族法文化的视角被引量:3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5,共5页曾代伟 
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法律文化的独特类型:渝湘鄂黔相邻地区"巴楚民族法文化圈"的演变与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04XFX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构建“巴楚民族文化圈”,将其作为中国区域文化的一个独特类型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扩展中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本文拟通过巴楚民族文化圈的演变、特点、民族法文化转型与现代化诸问题的初步构想,阐...
关键词:巴楚民族文化圈 民族法文化 现代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