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98)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徐欢颜蔡晶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争鸣》《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莫里哀喜剧精神喜剧创作表演性翻译研究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民族化的实验性演出——论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屈打成医》
《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16期106-111,共6页徐欢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项目编号:10YJC751098);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法国风俗喜剧与中国现代话剧"(项目编号:SKB2013-18)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11月14日—24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演出了莫里哀经典喜剧《屈打成医》,这是2013年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邀请剧目。在年末岁尾热闹异常的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该剧的导演王孟侠、刘申并非人气大腕,演员也都是以中戏毕业的年青人...
关键词:小剧场话剧 演出市场 北京人艺 实验性 民族化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票房收入 莫里哀 
早期莫里哀研究与中国现代喜剧批评话语的建立
《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130-133,共4页徐欢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10YJC75109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的莫里哀喜剧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期,它是随着西方喜剧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而不断嬗变的。在早期莫里哀研究中,焦菊隐的《论莫里哀》并不是最早论述莫里哀及其喜剧的文章,但焦菊隐论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力图克服早期莫里哀研究...
关键词:中国现代喜剧 莫里哀 批评话语 早期 传播与发展 20世纪 承前启后 焦菊隐 
女伴角色在东西方古典主义戏剧中的价值——以迦梨陀娑《沙恭达罗》和莫里哀《伪君子》为例被引量: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8-79,共2页蔡晶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10YJC751098)
迦梨陀娑和莫里哀是东西方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典型代表,他们都塑造了一些"女伴"形象,不仅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承载了作家的理想,亦折射出东西方戏剧的不同审美品格。
关键词:迦梨陀娑 莫里哀 女伴 古典主义戏剧 
莫里哀与李健吾的现代喜剧创作被引量:3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62-66,共5页徐欢颜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莫里哀喜剧与20世纪中国话剧"(10YJC75109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莫里哀与中国现代喜剧"(2010-QN-053)
李健吾的多部现代喜剧,在故事情节和喜剧形式方面均受到莫里哀喜剧的影响。文章以《以身作则》和《新学究》为例,分析李健吾现代喜剧的内核——喜剧性格和喜剧精神,阐明其不同于莫里哀喜剧的个性化美学特征。
关键词:莫里哀 李健吾 现代喜剧 喜剧性格 喜剧精神 
从《翻译研究》到《文化构建》——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被引量:2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17-221,共5页徐欢颜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0YJC75109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资助项目
在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内特的戏剧翻译理论中,"可表演性"原则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作者本人对这一术语的认知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从1980年出版的《翻译研究》使用此术语,到1998年成书的《文化构建》放弃使用...
关键词:可表演性 戏剧翻译 文化转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