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

作品数:946被引量:4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闽都文化》
主办单位:闽都文化研究会;闽都文化研究院
最新期次:2021年3期更多>>
发文主题:沈葆桢文化山志王审知故事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作者:胡振德更多>>
发文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观巷探微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42-46,共5页葛椿 
《榕城考古略》记载:"观巷,在鳌峰坊之南,旧名仙迹坊。有里庄、中有双石奇迹,今名仙迹境。巷里有两岐皆绕于山之阴。"于山,又名九仙山,山上有九仙观。这是观巷得名的由来。
关键词:九仙山 考古略 榕城 
录(乌山)集薛老村分得秋字(书法)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97-97,共1页王聪深 
又闻端午面饼香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88-89,共2页丁林兴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许多地方的端午节就是特指"五月五"这一天。而平潭的端午节是加长版的,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民间称之为"五日节"。这五日里,每天都有各自的主题,俗语曰:"初一铛门艾(门上插菖蒲、艾草以防疫驱邪),初二昵...
关键词:端午节 面饼 加长版 赛龙舟 
后屿回望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62-64,共3页林焰 
我的故乡后屿原是个有上万户、占地上千亩的大村庄,分为鼓一、鼓二、鼓三、鼓四4个行政村。村庄围绕松山形成环村道路,环村道周边散布各色各样的民居。后屿村的松山主峰是目鱼山,山顶屹立巨岩,岩顶视野广阔,极目远望,可见闽江风光。后...
关键词:环村 松山 风景秀丽 
永远的爱庐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36-41,共6页孟丰敏 
爱庐,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康山里1号,建筑时间为1928年。这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建筑,总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造者是刘谦兴(又名刘道岸)。他的父亲是刘孟湜牧师。今法海路观井巷旁的基督教堂原为福建第二大教堂.
关键词:砖木结构 占地面积 近代建筑 基督教堂 仓山区 海路 福州市 
尚干林氏的刚与柔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11-17,共7页林丽钦 
1蜿蜒盘踞的方山(五虎山)在山风岚气中起伏跌宕。其东南向支脉的塔林山上屹立着一座始建于南北朝的千年石佛塔。塔边珠山亭上有一副古意苍苍的对联:"历千年风雨顶天立地,看万户家园卧虎藏龙。"临崖垂望,水光荡漾的淘江萦绕奔流。明代周...
关键词:卧虎藏龙 水光 顶天立地 五虎山 南北朝 刚与柔 
闽侯十四门桥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86-87,共2页江梦笔 
900多年前,一条河水从闽江下游里另生支流,于山间择了新路铺展开去,河床上晃荡着散漫、汹涌的气息。此间冷月无声,映照着一座石桥,它谨小慎微地牵着此岸与彼岸。时节如流,作为时光的见证者,那轮明月仍在,江河不废,只是那条河被时间更改...
关键词:闽江下游 见证者 石桥 
千秋梁厝千秋业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4-10,共7页景艳 
燕山脚下,闽江之滨。凭借着自隋唐以降的古迹遗存与厚重的人文积淀,梁厝村似一道显著的文化地标,伫立于白龙江与乌龙江交汇的冲积平原之上,安静且醒目。"史馆祠曹光州千古,茶洋石壁永里一祠",一副宗祠柱联勾勒出永盛梁氏宗族千年的迁徙...
关键词:宗祠 乌龙江 文化地标 光州 人文积淀 白龙江 进士 
闽都联坛的世界之最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78-85,共8页林山 
楹联是中华的,也是世界的。打造闽都文化国学品牌,闽都楹联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世界联坛上,闽都尤多居其最。一、最有成就的楹联大师梁章钜,字臣林,号退庵,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城内。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关键词:梁章钜 楹联文化 江苏巡抚 世界之最 两江总督 学识渊博 著作等身 闽都文化 
桥廊飞接云天外(国画)
《闽都文化》2021年第3期2-2,共1页陈玉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