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

作品数:9858被引量:18609H指数:5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杜创朱恒鹏马特张建文顾理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律与生活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隐私权:维护个人尊严与权益的法律“保护罩”
《法律与生活》2023年第7期66-68,共3页余勇波 
肖像侵权认定不再以营利为标准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未经本人同意的任何地方,大多数人会觉得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了。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照片被他人擅自张贴、展示,因为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比如,隐私被泄露、声誉受损害等...
关键词:侵权行为 隐私权 肖像权 个人尊严 保护罩 法律 公开 
守护“人脸”:AI换脸技术下的法律挑战
《法律与生活》2023年第8期84-87,共4页李逊 陈曦 
近期,利用人工智能(以下称AI)换脸技术制作的某演员“多巴胺穿搭”视频,出现在各社交平台上。原本一位身着明亮鲜艳撞色服饰的少女一边走路,一边仰角自拍的视频素材,被其他制作者以明显的技术手段嵌套上了某演员的面部照片。该视频发布...
关键词:隐私权 肖像权 视频素材 人工智能 网络安全隐患 社交平台 法律挑战 名誉权 
杨立新:事关隐私权的必备知识
《法律与生活》2023年第3期66-67,共2页杨立新 李怡雯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权之一。本期的开讲栏目,将为读者介绍隐私权的相关法律知识。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民法典》人格权编第1032条第1款、第2款分别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
关键词:隐私权 《民法典》 杨立新 必备知识 人格权 自然人 公开 
微信公众号发布民事起诉状,业委会陷隐私权纠纷
《法律与生活》2022年第18期36-37,共2页邵珊珊 
公民的姓名、出生年月、电话、住址、身份证号码属于隐私吗?起诉时,原告在起诉状上主动向法院提供了上述个人信息,就意味着同意个人信息公开吗?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鄞州法院)判决了一起隐私权纠纷案件,对上述问...
关键词:隐私权 起诉状 微信公众号 业委会 身份证号码 个人信息 宁波市鄞州区 
数据合规的监管现状与趋势展望
《法律与生活》2021年第22期52-53,共2页娄秋琴 杨杰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不稳定等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就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
关键词:国家公共安全 隐私权保护 世界经济形势 数字化转型 社会公共利益 不确定因素 国际形势 战略部署 
影视作品取景需警惕侵害他人隐私权
《法律与生活》2021年第20期36-37,共2页陶新萌 
在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中,时常会出现电话号码,无论是剧中角色“使用”的电话号码,还是镜头无意中摄录到的电话号码,都可能成为某些观影者的关注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大量观影者给片中出现的号码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这无疑会给相关号码...
关键词:隐私权 影视作品 电话号码 关注点 
可视门铃纠纷:隐私权与安全的博弈与平衡
《法律与生活》2021年第9期6-8,共3页朱大为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可在上海市就有这样一对邻居,他们住在同一栋楼房的同一楼层,而且这一层只有他们两户。这两家人共用一条走廊和一部电梯,其入户门之间的距离不足4米。距离近了,两家人的关系本该更加和睦,可因为...
关键词:隐私权 可视门铃 博弈与平衡 人的关系 上海市 
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之间的“优先级”
《法律与生活》2021年第5期44-45,共2页张延来 
个人信息和隐私是一对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立法层面和司法判例中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很多判例中的表述是“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但事实上,厘清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大数据时代...
关键词:隐私权 用户权益保护 数据资源 个人信息 司法判例 立法层面 优先级 两者的关系 
隐藏在手机游戏用户协议中的风险
《法律与生活》2021年第5期32-33,共2页石靖 
2020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对有关人格权纠纷的司法解释作出修改,增加“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等民事案件的案由。至此,在最高人民法院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人格权纠纷大类下,将隐私权纠纷与个人信息保护纠纷并列。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 隐私权 最高人民法院 用户协议 民事案件案由 司法解释 手机游戏 人格权 
隐私权VS披露义务:网络侵权责任谁来负?
《法律与生活》2021年第4期34-35,共2页张泽瞳 
2019年4月,网络用户“张先生”在某实名制职场社交平台发布了关于某直聘App的评论,对某直聘CEO和某直聘进行了负面评价。运营该直聘App的A公司发现上述评论后,认为相关评论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但由于无法得知“张先生”的身份信息.故...
关键词:披露义务 身份信息 隐私权 社交平台 实名制 赔礼道歉 负面评价 赔偿损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