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性转换

作品数:361被引量:1311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自国曾汉来元生朝贺浩华何蓓如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福建稻麦科技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光身稻两用核不育系光153S的育性特性观察被引量:2
《福建稻麦科技》2005年第3期1-2,9,共3页张建新 黄建鸿 陈建民 胡昌泉 洪伟雄 程天杰 
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2002N069)
对光身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光153S的育性转换、光温临界值和开花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光153S为典型的晚熟核不育系。(2)光153S在三明自然条件下的稳定不育期在89d,与CK(SE21S)相当。(3)光153S经人工气候箱鉴定表明:雄性不育临...
关键词:光身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育性转换 开花习性 
水稻核不育系(材料)在不同海拔生态压力下的育性转换研究
《福建稻麦科技》1998年第1期4-9,共6页陈志武 郑建华 吴春珠 胡如英 杨聚宝 方朝阳 曹思洲 官金荣 官式清 
将新选育的水稻核不育材料19份加上对照安湘S在沙县(26°24’N),海拔为120m、320m和520m三个试验点插植。观察花粉育性变化,从而选育出较优于对照安湘S或跟安湘S相近的核不育材料。以便为在福建地区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结果表明...
关键词:水稻 海拔 育性转换 温度 三系配套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初探
《福建稻麦科技》1993年第3期27-29,共3页李定生 
根据农垦58S及其衍生系和近年来发现的其他不同质源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关系的多样性,本文提出光敏核不育水稻可能存在多种光、温作用模式。并根据作者新近发现的可能属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转换特性给出一具...
关键词:光敏核不育水稻 育性转换 光温作用模式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及制种区域选择的气候条件
《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第3期1-6,共6页李征 蔡文华 李文 
为了对两系杂交稻制种区域的选择提供气候依据,对田间11个不育系进行了两年的育性及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籼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重要作用,育性转换的温度界限在25~27℃机间。经气候资料普查,全省具有≥27℃连续3候高机率...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 育性转换 籼型 气候条件 小气候观测 核不育 温度效应 三系杂交稻 气候资料 敏感期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观察
《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第3期16-20,共5页沈森和 郭生河 杨佑林 
一、材料与方法观察方法:从见穗开始,每隔3天在刚抽的穗上取3~5朵即将开放的颖花,用I—KI染色镜检花粉。并将花粉的育性分为可育、典败、圆败、染败四级。二、结果与分析 (一)育性观察结果(表2) 1.W6154S 于6月22日始穗。6月27日镜检...
关键词:核不育系 籼型 育性转换 始穗 颖花 染色镜检 稻麦 不育基因 四级 试脸材料 
W6111S-23育性观察初报
《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第3期26-27,共2页吴世源 冯秋金 温建彬 
两系法杂交稻的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要实现以“二系”杂交稻代替“三系”杂交稻的设想,首光要有育性转换稳定的不育系。为了探索W6111S-23在安溪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为繁殖、制种寻找安全的抽穗期,1991年与县农科所共同对W6111S...
关键词:育性转换 两系法 县农科所 不育率 W6111S-23 二系 高温时段 花粉育性 三系 稻麦 
W6154S育性转换及其应用研究
《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第3期28-29,共2页吴道安 
材料与方法供试核不育系W6154S,由福建农科院稻麦研究所提供。试验于屏南县长桥新乡村过溪坂(N26°48′,E118°49′,海拔440米)大田中进行。1990年14/3,24/3……17/6,大致每隔10天分11期播种,分别于18/4,28/4,……以秧苗六叶期移栽。
关键词:育性转换 W6154S 核不育系 自交结实率 稻麦 叶期 柱头外露率 花粉育性 单本 不育度 
广亲和基因在两系法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
《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第3期38-41,共4页黄显波 张受刚 许旭明 佘永安 沙小丹 
1973年,石明松发现具有“长光照诱导不育,短光照诱导可育”的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朱英国等人研究认为HPGMR光敏不育性受一对或两对隐性主效基因和弱效修饰基因的作用,与细胞质无关这一有利基因的发现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关键词:两系法 核不育 三系不育系 修饰基因 不育性 主效基因 两系不育系 育性转换 恢复系 自交结实 
水稻两用系的研究进展
《福建稻麦科技》1992年第3期64-67,共4页朱锦乐 周天理 
1973年石明松最先发现农垦58S具有长日下不育、短日下可育的特性,并称它为“晚粳自然两用系”。这种育性随环境转换,由核控制不育的材料,用于杂交制种,可以一系两用,省去保持系,而且父本选择面广,易培育出强优势组合。
关键词:两用系 育性转换 晚粳 杂交制种 长日 不育性 遗传背景 核雄性不育系 两系法 光温条件 
光敏核不育材料取样镜检技术探讨
《福建稻麦科技》1990年第2期46-48,共3页陈美容 谢从寿 
在光敏核不育材料选育与育性鉴定的过程中,取样镜检确定育性转换期,及计算不育期花粉可染率的工作量相当大。通常三系不育系取样方法是:在鉴定材料的群体中,按一定比例随机定株、定穗,在指定穗的上、中、下部各取一定比例上的花粉混合...
关键词:核不育 育性转换 三系不育系 镜检法 颖花数 染花 鉴定材料 花粉粒 压片镜检 取样方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