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作用

作品数:265被引量:5448H指数:4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陈衍景张建新孙枢吴福元肖文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地质通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云中山地区古元古代霞石正长岩的发现及其对中部带造山作用的限定被引量:1
《地质通报》2021年第12期2183-2185,共3页康健丽 王惠初 肖志斌 孙义伟 任云伟 曾乐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胶北地区2.7Ga BIF的形成环境与形成机制》(批准号:41802207);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河北怀安—内蒙古凉城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编号:DD20190035);《内蒙古阿拉善—河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编号:DD20211191)。
碱性岩通常出现在后造山、裂谷或板内构造环境,可提供碰撞后或者板内拉张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壳-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演化过程、大陆地壳演化等重要信息。碱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富碱及稀土元素,其矿物组成通常以含有似长石或碱性铁镁矿物(如...
关键词:似长石 铁镁矿物 大陆岩石圈 古元古代 霞石正长岩 碱性岩 岩浆演化 造山作用 
西藏尼玛盆地油页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0
《地质通报》2010年第12期1872-1874,共3页李亚林 王成善 朱利东 王立成 杨文光 
国土资源部项目<青藏高原重点盆地油气资源调查与选区>(编号:2009GYXQ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672086)资助
青藏高原在长期复杂的演化过程中发育了一系列时代与类型不同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古生代以来冈瓦纳大陆裂解和特提斯洋的开启-闭合-造山作用的影响,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和高原隆升作用的影响,含油气盆地受到了不...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 地质意义 油页岩 西藏 青藏高原 演化过程 造山作用 特提斯洋 
吉林中部漂河川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带的特征:对华北东北缘构造带性质和演化的约束被引量:14
《地质通报》2007年第7期810-822,共13页颉颃强 张福勤 苗来成 李铁胜 刘敦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303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ZCX2-104)资助
漂河川镍矿的辉长岩锆石SHRIMPU-Pb定年给出了222Ma±8Ma的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晚三叠世。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不属于蛇绿岩的成员,而是热侵位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侵位时代在区域性的变质变形事件之前。结合地球化学资料、相邻地区的大地...
关键词:镁铁-超镁铁质岩 锆石SHKIMP U—Pb定年 造山作用 大陆边缘裂谷 吉林中部 
青藏专项计划《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
《地质通报》2007年第4期I0008-I0008,共1页
2007年3月29—30日,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对肖序常院士负责的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项目...
关键词:碰撞造山作用 青藏高原 项目评审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 资源环境效应 国际合作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被引量:42
《地质通报》2006年第3期340-347,共8页丘元禧 梁新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72092)研究成果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
关键词: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初论“泛华夏造山作用”与加里东和泛非造山作用的对比被引量:49
《地质通报》2004年第9期952-958,共7页陆松年 
“泛非造山作用”是在莫桑比克洋闭合时,东、西冈瓦纳逐步聚合,并最终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过程,主要发生于600~550Ma之间。“加里东造山作用”则是原大西洋闭合时,劳伦大陆与异地地体及波罗的大陆聚合的过程,主要发生于500~400Ma之间。...
关键词:泛华夏造山作用 泛非造山作用 加里东造山作用 含义及特点 对比 
新疆准噶尔造山带多旋回开合构造特征被引量:45
《地质通报》2004年第3期279-285,共7页梁云海 李文铅 李卫东 
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纸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
新疆准噶尔造山带是位于西伯利亚与塔里木两大陆壳之间的多旋回造山带,是古亚洲洋的主要部分。该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克拉通基底上裂解、扩张成洋的,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运动,此开彼合,首尾衔接,几经...
关键词:多旋回 手风琴式运动 此开彼合 首尾衔接 造山作用 准噶尔造山带 
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被引量:12
《地质通报》2002年第8期547-553,共7页李忠 李任伟 孙枢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No.KZCX1-07)资助。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
关键词:大别山 造山作用 中生代 盆山耦合 盆地充填记录 地层格架 
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被引量:36
《地质通报》2002年第8期562-566,共5页王义天 毛景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1999043211)项目资助。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
关键词: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造山带 伸展体制 成矿作用 金矿床 空间分布 成矿时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