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答

作品数:282被引量:16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韩蓉韩芬郭灿辉薛幼萍孙明君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南京铁道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曹植赠答诗中的社会现状与文人心态
《国学(汉斯)》2024年第6期1158-1161,共4页杜冰鑫 
赠答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自先秦出现,经两汉发展,在魏晋时期逐渐成熟,曹植笔下的赠答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蕴含着曹植生活经历的真实感受,折射了那个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从内容选材和情感抒发上...
关键词:曹植 赠答诗 文人心态 
细微之处见真章(二)——古诗中的哲理与生活智慧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4年第30期44-45,共2页
《答章孝标》。唐·李绅。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白话释义这是李绅赠答诗人章孝标的一首七绝。章孝标进士及第,返乡时写下《及第后寄李绅》,流露出得意自、夸耀于人的心理。李绅作此诗以前辈...
关键词:章孝标 赠答诗 李绅 生活智慧 真金不镀 进士及第 古诗 身份 
《卫风·木瓜》作者推论
《文学艺术周刊》2024年第15期18-21,共4页赵文瑞 
学界关于《诗经》中《卫风·木瓜》的作者有多种猜测,在对《毛诗序》《诗集传》《诗经原始》等材料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在目前证据不足情况下,《卫风·木瓜》的旨意可以合理排除“美齐桓公”,根据周代挚见礼,可判定其讲述的是朋友或男...
关键词:《诗集传》 《毛诗序》 卫风 《诗经》 《诗经原始》 赠答 木瓜 齐桓公 
论李杜交谊及其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46-160,共15页吴怀东 
李白杜甫交谊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意义绝不限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二人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伟大的情谊,是儒家倡导的以义相交的典范。具体而言,李白对杜甫很关心,但与杜甫对李白的盛情相比,李白对杜甫的情谊不够“对等...
关键词:李白 杜甫 交谊 赠答诗 君子之风 
酬赠诗:寄远抒怀,诗以酬情
《七彩语文》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刘沅祁 
在古代文人的社交圈中,诗笔相交的佳话比比皆是。在这种以文传情、以诗交心的氛围中,彼此写诗赠答,成了文士之间常见的交往方式。酬赠诗,即以诗歌相酬应,不是诗人的“孤吟”,而是一种有来有往的“和鸣”。酬赠诗的魅力,正在于诗歌背后...
关键词:酬赠诗 诗笔 寄远 社交圈 赠答 古代文人 交往方式 抒怀 
寓情于礼:基于赠答文化的日本礼品包装设计研究
《Design(汉斯)》2023年第4期2768-2772,共5页韩雨彤 刘洁 
中国与日本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成员,两国的民族性格中都有着十分含蓄的一面。有时比起语言,小小的礼物能更好地传达人们的情感。除了礼品本身,礼品包装也是传达方式的一部分。因此,本文基于日本赠答文化,对包装设计起步更早的日本的礼品...
关键词:赠答文化 包装设计 礼品包装 
三赠游泳词
《同舟共进》2023年第12期30-33,共4页冯锡刚 
【黄炎培:答先生历次赠诗的雅意】《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录了370封书信,其中17封是致黄炎培的,为百余位受信者之最。两人间的书信往来,除了论及经邦济世的大事,还有诗歌赠答的雅趣。两人虽然未有直接的诗词唱和,但这种赠答,仍显示出彼此...
关键词:黄炎培 书信往来 诗词唱和 经邦济世 游泳 赠答 《毛泽东书信选集》 
论苏轼诗中的“新诗”——兼谈北宋赠答唱和诗的文学生成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82-95,242,243,共16页管琴 
宋代诗人中,苏轼是在诗中写及“新诗”非常突出的一位。其“新诗”往往并不孤起,而有紧密的诗人群体与创作机制的联结。这种来往互赠,促发了一种新的书写机制与文学情境。苏轼的“新诗”常与“故人”一并出现,构造有生命力的诗歌表达和...
关键词:苏轼 新诗 赠答诗 唱和诗 清诗 
王昌龄赠答诗研究
《今古文创》2023年第7期7-9,共3页王艺乐 
王昌龄作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歌研究一直颇受重视,然而对其的研究多体现在生平、诗集、思想等方面,在其赠答诗整理方面存在缺憾,本文对其赠答诗进行了整体和归纳。
关键词:赠答诗   
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下比较中日赠答文化差异
《海外文摘》2022年第24期119-122,共4页徐怡雯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相互毗邻,自古以来便交往密切。早在隋唐时期,日本文化便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政治、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两国文化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中日两国的文化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