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作品数:26872被引量:22927H指数:5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玉金王子今李学勤吴良宝程平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原文物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河南淅川李家山根战国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
《中原文物》2024年第4期20-38,F0002,共20页乔保同 李长周 李怡霏(绘图) 张海滨(摄影) 
2020年3月—2021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建设,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李家山根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28座,年代为战国、汉代和清代。其中发掘有6座墓葬陪葬车马坑,埋葬1~2...
关键词:淅川县 李家山根墓地 战国时期 车马坑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战国“高都令戈”考被引量:2
《中原文物》2023年第4期102-105,111,共5页崔松林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一件战国时期带铭铜戈,铭文包含了戈的铸造地、铸用年代,以及兵器的铸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对其铭文考释和信息解读,确定了戈的绝对年代,厘清了韩高都与魏高都及东周王畿之间的关系,为战国时期韩...
关键词:三门峡 战国 高都  
郑州地区出土战国蜻蜓眼珠饰的无损分析及制作工艺初探被引量:2
《中原文物》2022年第3期126-135,共10页李曼 
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等无损分析方法,对郑州地区出土的17件战国蜻蜓眼珠饰进行元素成分及物相分析,分析表明这17件蜻蜓眼可分为铅钡费昂斯、铅钡玻璃、钾钙费昂斯、钾...
关键词:郑州 蜻蜓眼珠饰 化学成分 制作工艺 LA-ICP-MS XRF Raman 
战国秦汉陶熨具及熨帖术再研究被引量:1
《中原文物》2022年第2期108-118,共11页徐龙国 
自20世纪初期至今,陕西、江苏、河北、河南、山西、甘肃、山东、广东等地陆续发现一些形制规整的小陶具,大致可分A、B两型。A型合模烧制而成,中空,表面布满纹饰。B型以旧瓦磨制而成。时代集中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学界对两类器物的用途及...
关键词:战国 秦汉 沐浴器  陶砭 陶熨具 熨帖术 
临淄出土战国铅釉陶罍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3
《中原文物》2021年第2期111-117,140,共8页陈彦堂 
山东临淄战国墓葬出土的铅釉陶罍是目前所知经科学发掘的年代最早的单色釉铅釉陶器,其误读与匡正过程均具有重要学术史意义。而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出土所谓彩绘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则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绘彩类低温铅釉陶器。绘彩...
关键词:低温釉陶器 战国 起源 临淄铅釉陶罍 金村墓 彩绘琉璃釉盘蛇玲珑球 
陕西咸阳岩村墓地M41发掘简报
《中原文物》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张杨力铮 许卫红 狄明(绘图/照相) 
岩村墓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2017—2018年发掘的49座墓葬中,M41为竖穴墓道双洞室结构,同穴合葬形式,出土有铜鼎、铜壶、陶罐、漆卮、铜镜等。其中随葬铜壶封口处残留有条状植物捆扎的织物,内残存有液体。经检测铜壶口部覆盖...
关键词:咸阳岩村M41 战国晚期至秦 秦墓 醴酒 祭献 
河南淮阳平粮台战国楚墓M17发掘简报被引量:3
《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4-18,F0002,共16页曹桂岑 宋智生 李胜利 朱树政 谭丽丽 魏爱梅 蔡强 
197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淮阳县平粮台楚墓M17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铜器、陶器和玉器等。铜器的基本组合为鼎、罍、匜、壶、洗、勺;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盒、壶、豆、敦、簠、匜、钫。墓主人身份为低级贵族。该墓为研究淮...
关键词:发掘简报 战国晚期 河南省 楚墓 阳平 文物考古 淮阳县 研究院 
河南邓州王营M125战国墓发掘简报被引量:1
《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19-27,F0003,共10页乔保同 李长周 魏晓东 翟京襄 
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经费资助的研究课题“南阳地区两周玉器综合研究”(编号:KT-201807)阶段性成果
2010年、2018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次在邓州市张村镇王营村发掘了一批两周时期墓葬。其中M125出土有铜、陶、玉器等随葬器物30件,尤其是该墓出土的玉器组佩材质优良,保存较好,制作精美,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
关键词:邓州 王营墓地 战国墓葬 玉组佩 
河南淅川裴岭战国墓M10发掘简报
《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33-38,共6页马金阳(整理) 李长周(发掘/整理) 魏晓东(发掘) 潘洁(绘图) 潘泳(绘图) 乔保同(整理) 
2011年—2012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淅川县老城镇裴岭墓地发掘一批墓葬,其中M10保存较好,出土有铜器和陶器等,初步推测该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为丹江地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淅川 裴岭 战国中期 楚文化 
河南淅川县丹江淹没区葛家沟战国墓发掘简报
《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4-14,共11页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阳帀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宏庆 曾庆硕 乔保同 
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6年5-8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县丹江淹没区葛家沟墓葬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79座。其中5座战国墓葬保存较好,出土陶器、铜器、铁器55件(套),为研究豫西南地区战国时期墓葬的埋葬习俗以及秦楚文化...
关键词:淅川县 战国 墓葬 秦楚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