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植物

作品数:13被引量:4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邓胜徽王永栋刘陆军梅盛吴陈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生物进化》《现代地质》《古生物学报》《云南林业》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真蕨植物化石Cladophlebis kwangyuanensis在重庆云阳上三叠统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古生物学报》2024年第3期372-385,共14页贾子策 林志成 瞿雪姣 刘文有 杨江超 徐松 王世文 贾思怡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1jcyj-msmx07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2102135)资助。
重庆地区晚三叠世真蕨植物发育且类型丰富。本文报道了重庆云阳龙角镇须家河组第三段保存良好的真蕨植物化石标本。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和对比分析,鉴定为Cladophlebis kwangyuanensis Li, 1964 (广元枝脉蕨)。该植物是在重庆云阳地区上...
关键词:真蕨植物 Cladophlebis kwangyuanensis 古气候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重庆云阳 
图说
《生物进化》2011年第4期5-5,共1页
棒状卡普兰蕨是一种生活在大约3.05亿年前晚石炭世的化石真蕨植物,它们表现出了重复生长的特征。在植物学中,如果一个侧枝是由与叶元相同生理年龄的侧芽长出的,这种生长现象称为重复生长(reiteralion)。重复生长的现象在被子植物...
关键词:生长现象 图说 真蕨植物 蕨类植物 晚石炭世 生理年龄 被子植物 生长方式 
鄂西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真蕨植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6
《古生物学报》2009年第3期527-540,共14页王永栋 田宁 蒋子堃 梅盛吴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5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70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00007;40472004;40972008)联合资助;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06项目成果的一部分
近年来对真蕨植物系统发育演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对地史时期真蕨化石多样性变化、繁殖器官和原位孢子微细构造的探究成为了解该类群植物辐射演化历史和系统发育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香溪组真蕨植物化石...
关键词:真蕨植物 生物多样性 生殖器官 原位孢子 早侏罗世 湖北西部 中国 
蕨类植物的历史渊源被引量:1
《云南林业》2008年第6期38-38,共1页汤发兴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以孢子繁殖的植物。多为草本亦有木本,是植物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桥梁。人们通常说的“树蕨”,学名叫桫椤,是古生代真蕨植物的孑遗种,也是造煤和石油的主要植物之一,而且是未定族系的克木人“树蕨氏族”...
关键词:蕨类植物 历史渊源 孢子繁殖 真蕨植物 古生代 树蕨 木本 草本 
波环孢属(Sinulatisporites)在华北地区的时空分布及其地层学意义被引量:5
《古生物学报》2005年第2期306-313,共8页张锡麒 王明镇 赵秀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9872057)资助成果
对鲁西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以及华北各地石炭、二叠系孢粉组合中已经发现的Sinulatisporites一属的时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其时空分布仅限于华夏植物区的北方亚区,在时间上始于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灭绝于中二叠世中、晚期,可视...
关键词:时空分布 华北地区 地层学 华夏植物区 下石盒子组 早二叠世早期 早二叠世晚期 中二叠世 含煤岩系 晚古生代 孢粉组合 真蕨植物 产出层位 延续时间 二叠系 山西组 太原组 种子蕨 鲁西 北方 泥岩 
相约泥盆纪
《生活与健康》2000年第2期55-55,共1页刘彤 
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发明了时空穿梭机,来到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晚期,会看到这样一幅情景——在这被称为“鱼的时代”里,随着气候的变迁,湖泊日渐干涸,水质开始变坏,生活在水中的一些鱼类只好拖着细长的身体,靠鳍的支持爬上陆地去寻找新...
关键词:泥盆纪 陆生动物 穿梭机 蕨类群落 动物群化石 裸蕨植物 真蕨植物 动植物化石 地质学家 加拿大政府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真蕨植物原位繁殖器官特点被引量:5
《科学通报》1997年第14期1536-1538,共3页邓胜徽 陈芬 
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十分繁盛,已记录200种以上,其中真蕨纲累计已发现近百种之多,是植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多具显著的地层时代意义,以往在有关植物群的研究过程中也对这一类群进行了大量形态描述和部分属种繁殖器官的研究,...
关键词:早白垩世 真蕨 原位繁殖器官 
早白垩世单缝孢真蕨植物新材料及其分类归属被引量:2
《Acta Botanica Sinica》1995年第6期483-491,共9页邓胜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原位繁殖器官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产于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单缝孢真蕨植物化石:Athryrium asym m etricum Meng (com b. nov.)、Dryopterites gracilis sp. ...
关键词:早白垩世 单缝孢真蕨类 分类学 
我国晚中生代单缝孢真蕨植物兴衰史及意义被引量:6
《地质论评》1995年第2期135-143,共9页邓胜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9202017)
从大化石和孢粉资料两方面总结了我国晚中生代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特点及其兴衰史,认为单缝孢类真蕨植物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中的出现、繁盛和衰退与该地区的潮湿,特别是温暖潮湿型古气候背景关系十分密切,据此阐明了该类植物...
关键词:晚中生代 单缝孢蕨类 古气候意义 古植物 
二叠纪枝脉蕨型真蕨植物一新属——Lixotheca gen. nov.被引量:4
《古生物学报》1993年第5期525-539,653-656,共15页姚兆奇 刘陆军 张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根据生殖器官类型,继将二叠枝脉蕨(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华南标本改归天石蕨属(Szea)之后,为该种的华北标本另建了-新的属名——李氏蕨属(Lixotheca),并再次表述了该种华南标本改归Szea的理由.根据对孢子囊群、孢子囊及...
关键词:二叠纪 枝脉蕨属 新属 李氏蕨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