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作品数:4082被引量:339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树俊卞孝萱朱天曙周积寅任克兵更多>>
相关机构:泰州市委党校南京大学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刊授党校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半青山一半竹
《刊授党校》2021年第6期42-43,共2页闻世震 
乾隆二十七年(1762)五月,郑板桥为老年学兄作一幅中堂《仿文同竹石图》。其图布局正如题诗所云“一半青山一半竹”。左侧是由淡墨勾勒的山石,侧锋走笔,巨石呈顶天立地之势,左高右低,小石偎依其间。右部为两竿高竹,一浓一淡,一前一后,枝...
关键词:竹石图 郑板桥 老年学 顶天立地 
昔人云
《刊授党校》2021年第4期40-41,共2页闻世震 
峻壁芝兰图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居深山大壑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靔,各正其命。乃为诗曰:高山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诞敷年学兄黏壁,板桥...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 竹石图 郑板桥 甲申年 
昨游江上
《刊授党校》2020年第12期36-37,共2页闻世震 
郑板桥在题识中阐述了无论是观察自然景物还是社会现象,都要以变化的视角去认识事物。世间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由于认识和感知的不同,难免“亦此亦彼”,得出不同的看法或结论。郑板桥以辩证的思...
关键词:郑板桥 自然景物 亦此亦彼 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事物 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一笔与两笔
《刊授党校》2020年第11期38-39,共2页闻世震 
所谓“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定则。而创作过程中的某-瞬间出现的“化境”,即“化机”,已“趣在法外”.落笔的瞬间迸发出此前立意所未有的意象。如郑板桥所云,画家创作要意在笔先,创作中的规矩、法度要自己运用把握。
关键词:郑板桥 艺术创作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 瞬间 
文与可墨竹诗云
《刊授党校》2020年第10期38-39,共2页闻世震 
《墨竹图》是郑板桥为石兰同学作的,他以诗寄情石兰同学返老还童,子孙昌盛。这首题诗也寓意良好的环境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催生新生事物成长的客观因素。
关键词:文与可 郑板桥 人才成长 返老还童 《墨竹图》 石兰 客观因素 
余种兰数十盆
《刊授党校》2020年第9期36-37,共2页闻世震 
郑板桥继承了儒家仁爱思想,倡导并实践关怀人生.关爱生命.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他推己及物,把仁爱思想和天道观发展为关爱众生。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乃知物亦各有本性".凡有生命者皆应"各全其性".
关键词:仁爱思想 平等意识 郑板桥 实践关怀 天道观 推己及物 关爱生命 
昔人画华封三祝
《刊授党校》2020年第8期40-41,共2页闻世震 
中国自古以来,画家常借助谐音,以花卉、竹兰、山石等作画,寓意祝寿、祝福之意。这幅《竹石图》,郑板桥以淡墨勾画两尊柱石,略有皴擦,一尊位于画面正中,顶天立地,高于绿竹,一尊相伴于右侧。有中国传统说法“男左女右”之意,象征章翁伉倆...
关键词:郑板桥 顶天立地 劲健 华封三祝 象征 
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
《刊授党校》2020年第7期42-43,共2页闻世震 
郑板桥"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的立论,已成为后人从事艺术创作的一个法则。阐明艺术创作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不断创新,独树一帜,这样才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的风格,成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家。
关键词:东坡居士 郑板桥 艺术创作 而已矣 不断创新 
昔李涉过皖桐江上
《刊授党校》2020年第6期38-39,共2页闻世震 
郑板桥是一位刚正不阿、诚挚直爽的官吏,不与肮脏的官吏同流合污:郑板桥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从事艺术创作,是他一生的喜好、 乐趣.又是他的生计。无论是入仕前还是解职后,郑板桥的艺术创作始终把“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作为主旨。他写...
关键词:郑板桥 桐江 艺术创作 入仕 乐善好施 刚正不阿 
今日画石三幅
《刊授党校》2020年第4期38-39,共2页闻世震 
郑板桥画石,只画雄浑厚重的黄山石,而不画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是没有生命的,但在郑板桥的笔下,石有血肉之躯,有灵性。在石的造型艺术上,郑板桥对米芾的赏石四则和苏轼的“石文而丑”给予高度评价。《画石》赠三友人今日画石三幅,一幅寄...
关键词:郑板桥 高凤翰 苏轼 太湖石 画石 黄山石 雄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