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毒

作品数:414被引量:2294H指数:2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于红霞唐学玺张效伟李永祺徐立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环境化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微藻的毒性影响及致毒机制
《环境化学》2023年第10期3546-3557,共12页何涛 潘雪梅 陈金城 王亲媛 章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7097,52160020);江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研发专项(20213AAG01012);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202223TGKT07);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咨询研究项目(2022-03JXZT-03)资助.
为探究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3D-MgAl-LDH)对微藻的毒性影响及致毒机制,本研究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作为受试藻,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径分...
关键词:三维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小球藻 斜生栅藻 毒性影响 致毒机制 
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影响下纳米氧化锌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与细胞分布
《环境化学》2023年第5期1753-1762,共10页顾睿敏 谢琪婷 孟玉芳 周琼芝 葛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76160)资助.
水环境中的带电物质可改变可溶性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和累积分布,从而影响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探究了3种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阴离子型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非离子型的聚乙二...
关键词:纳米氧化锌 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 毒性效应 细胞分布 致毒机制 
砷化合物的摄入调控机制被引量:1
《环境化学》2022年第5期1469-1479,共11页雷梦瑾 龙艳敏 胡立刚 阴永光 刘广良 蔡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76065,21677063)资助。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慢性砷暴露可导致人群罹患皮肤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疾病,但其致毒/癌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砷暴露致毒/癌机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砷的胞内作用途径,而较少关注砷摄入调控过程对其暴露致毒/癌的贡献.在生理条件下,部分...
关键词:砷化合物 致毒/癌机制 细胞摄入 载体蛋白 调控通路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环境化学》2021年第11期3331-3343,共13页李梓萌 李肖乾 张文慧 纪艺凝 孙思宇 王素静 安启睿 李鹏洋 郑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22110,41571474)资助。
一直以来,重金属污染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相比于单一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并存的复合污染更加普遍.重金属复合污染具有普遍性、复杂性等特点,它通过加和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多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就重金属复...
关键词:重金属 复合污染 致毒机理 预测模型 
全氟烷基羧酸前体物氟调醇的污染水平与生物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
《环境化学》2021年第1期65-82,共18页张宏娜 温蓓 张淑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37005,21806134,41671465)资助。
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carboxylic acids, PFCAs)普遍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及生物毒性效应.随着政府和国际组织对PFCAs生产和排放的监控和管制,探究PFCAs的间接来源变得愈加迫切.氟调醇(fluorotelomer alcohols, FTOHs)是生产含...
关键词:氟调醇 全氟烷基羧酸 污染水平 生物转化 致毒机制 
纳米MgO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被引量:8
《环境化学》2015年第7期1259-1267,共9页吴明珠 何梅琳 邹山梅 邓祥元 王长海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4071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1370;2014T70532)资助
为探究纳米氧化镁(MgO)对微藻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实验材料,测定了纳米MgO对斜生栅藻细胞形态、生长、叶绿素含量及SOD和POD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纳米MgO(>0.8 mg·L-1)即可对斜生栅藻...
关键词:纳米MgO 斜生栅藻 毒性效应 致毒机理. 
土壤镉诱导赤子爱胜蚓的氧化损伤、防御反应及其致毒阈值被引量:6
《环境化学》2014年第7期1115-1122,共8页丁龙 李冬冬 汪承润 石健 郭晨 钱燕 马清萍 张凯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08085MB17);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PCRRF10020;PCRRF12014);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2Z381)资助
为探索镉(Cd)污染土壤的生态安全性及其早期预警的敏感生物标志物,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暴露于外源Cd污染土壤(0、0.16、0.31、0.63、1.25、2.5、5.0、10.0、20.0 mg·kg-1)15 d后蚯蚓抗氧化酶、氧化损伤蛋白及其相关代谢...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  氧化损伤 生物标志物 生态风险 
Cu(Ⅱ)、Fe(Ⅲ)和Cr(Ⅲ)在弱酸性条件下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和致毒机制
《环境化学》2012年第12期1840-1848,共9页徐芳芳 黄满红 陈亮 柿井一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00701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0075120007);上海科委项目(09230500200);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2010353343290);湖南省交通厅科研项目(200908)资助
比较了弱酸性条件下Cu(Ⅱ)、Fe(Ⅲ)和Cr(Ⅲ)单独或加入抗坏血酸(L-AscA)对大肠杆菌(E.coli)的毒性,深入分析了Cu(Ⅱ)/L-AscA体系的特性;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定量分析羟基自由基(.OH)浓度以分析其毒性机理.结果表明,pH 4.0下L-AscA促进...
关键词:过渡金属 抗坏血酸 毒性 ESR 
多溴联苯醚的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4
《环境化学》2011年第1期143-152,共10页万斌 郭良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807054;20921063);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9CB421605);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RCEES-QN-200714)资助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其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PBDEs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可远距离传输到地球各种环境介质中,并通过食物链累积放大,在生物体内蓄积产生毒性效应....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 内分泌干扰 发育神经毒性 免疫毒性 致毒机制 
应用受体学说模型研究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被引量:17
《环境化学》2004年第1期80-84,共5页王斌 赵劲松 王晓栋 王连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0 1 770 0 8);国家"863"项目( 2 0 0 1AA640 60 1 4);欧盟国际合作项目(IC4 CT 2 0 0 1 1 0 0 3 9)资助
应用受体学说推出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 (QSAR)模型研究了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 ,结果表明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主要致毒机理是化合物亲电中心与受体分子亲核活性中心发生反应 .并引入硝基数目和位置指示变量I,分析表明 ,苯环上硝基的...
关键词:受体学说 硝基苯 致毒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 QSAR模型 生物活性 黑头呆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