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识

作品数:962被引量:2209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建华杨叔子张祥云马睿程钢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第二课堂(A)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 孔明灯
《第二课堂(A)》2021年第2期14-15,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一、人文知识孔明灯,就是我们俗称的天灯、许愿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常用作军事用途。相传在五代(907—960)时期,一名叫莘七娘的妇人,随丈夫在福建打仗的过程中,为了帮助传递信号,她用竹皮部分(竹篾)扎成笼...
关键词:知识素养 传递信号 军事用途 孔明灯 手工艺品 灯罩 人文知识 松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冰透镜
《第二课堂(A)》2021年第1期11-12,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一、人文知识冰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融化,但冰透镜对着太阳却能聚光使艾绒着火。关于冰透镜,早在我国西汉《淮南万毕术》(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中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其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
关键词:知识素养 《博物志》 淮南万毕术 人文知识 透镜 传统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生产生活用具——辘轳
《第二课堂(A)》2020年第12期10-11,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一、人文知识辘轳,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是一种利用滑轮原理制成的起重装置。197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两根木制的辘炉轴,其中一根长250厘米、直径26厘米,考古专家认为是用...
关键词:知识素养 刘梦得文集 生活用具 铜矿石 史佚 人文知识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 生产生活用具——圭表被引量:1
《第二课堂(A)》2020年第11期11-12,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一、人文知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直观地感觉到了太阳同时间的关系,并以太阳在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人们还观察到,在不同季节里太阳的出没方位、正午高度都会发生变化,并且呈...
关键词:知识素养 生活用具 周期规律 圭表 人文知识 传统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 生产生活用具——日晷
《第二课堂(A)》2020年第9期9-11,共3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人文知识日晷(gui)名称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直译成现代汉语即"太阳的影子"。日晷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一个晷面和一根指针。它是一种利用日影方向和长度以测定真太阳时的仪器。汉代之后...
关键词:知识素养 生活用具 日晷 主要构成部分 真太阳时 人文知识 现代汉语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 生产生活用具——公道杯
《第二课堂(A)》2020年第8期14-15,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人文知识公道杯是我国宋代时期发明的一种特殊的酒杯。传说朱元璋曾使用此杯给大臣倒酒,本已快倒满的酒杯,再倒了一点点酒后,突然杯里的酒全部不见了。皇帝立即被它的神奇所吸引。此后,公道杯便成了专供王公贵族享用的一种...
关键词:知识素养 公道杯 生活用具 陶瓷工艺品 人文知识 朱元璋 传统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 生产生活用具——听瓮和矢服
《第二课堂(A)》2020年第6期14-15,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人文知识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其内容的大概意思为:将一个瓮埋在地下,在瓮口上蒙一层薄皮革,侧耳伏在瓮口上面,就可以听到周围的动静。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人们...
关键词:知识素养 生活用具 瓮口 人文知识 传统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之生产生活用具——水车
《第二课堂(A)》2020年第5期14-15,共2页李湘黔 
STEM知识素养人文知识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正式的水车。当时,汉灵帝命令毕岚造"翻车",也称为"龙骨水车"。这种水车主要由木链、刮板等结构组成,节节木链就像一根根龙骨,因此得名。水车提水时,一般被放置在水源边,利用链轮传动的原理,以...
关键词:知识素养 生活用具 刮板 链轮传动 水车 人文知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