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

作品数:12296被引量:3181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邵大箴黎冰颖薛永年李永强杨子勋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国画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对苏联美术的接受与表达——以卢沉《机车大夫》为例
《国画家》2024年第5期34-38,共5页王瑜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迅速发展阶段,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一方面源于国家文艺发展策略的引导与支持,另一方面与相对成熟的创作群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中国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人才的...
关键词:苏联美术 主题性 水墨人物画 接受 表达 
弘扬武学精神 激发家国情怀——王西京《武林》系列人物画浅析
《国画家》2024年第5期48-53,共6页高佳妮 
自古以来,武术作为重要的技击门类,在国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传统国粹之一,被称为“国术”“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少林功夫、太极拳更是享誉海外,先后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少林功夫 中国武术文化 家国情怀 走向世界 技击 国术 王西京 
更真实的表达——水墨人物画写生再认识
《国画家》2024年第5期60-63,共4页高义杰 
写生是水墨人物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写生的发展与变革却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道路上跌岩起伏。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抽象水墨”盛起的时期,水墨语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裂变式的变革,使得写生的话语权在那一时期一度被摒...
关键词:写生 抽象水墨 具象水墨 素描 手稿 
陈洪绶人物画的“逸格”分析
《国画家》2024年第4期76-79,共4页吴金霞 夏生龙 
陈洪绶的人物画之所以在明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中独树一帜,与其作品独特的“逸格”形式分不开。本文以黄休复释义“逸格”为切入点,从陈洪绶所处时代的整体绘画风貌着手,分析陈洪绶人物画古拙奇骇造型及笔墨语言的形成与运用,他学习传统并...
关键词:陈洪绶 人物画 逸格 
凝望与凝视——读南海岩的人物画
《国画家》2024年第4期95-96,共2页魏一 
一直以来,雪域高原以画不尽的纯净、神圣与崇高的特质,令人心神向往。以藏族人民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的演进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审美动力,是现当代美术史中至关重要的视觉文化记录。正因如此,这些藏族题材美术作品既是一...
关键词:雪域高原 美术作品 视觉文化 人文思想 人物画 美术史 社会发展变革 
论当代写意山水画的发展与演进
《国画家》2024年第3期50-51,共2页郭贵兴 
中国山水画,恰似一颗璀璨耀眼、光芒万丈的艺术明珠,于中国画那广衰无垠、繁星闪烁的浩瀚星河中,绽放着独一无二且极为耀眼的光辉,拥有着无可比拟的至高艺术地位。回首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起初,山水画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宛如一...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 人物画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 肥沃土壤 发展与演进 生机与活力 
首都师范大学写实水墨人物画教学探索--以王珂水墨人物工作室为例
《国画家》2024年第2期88-91,共4页郑鹏伟 
首都师范大学王珂水墨人物工作室在教学中既能继承传统,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以写实为宗旨、兼容并蓄的水墨人物教学特色。文章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旨在为当下高校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教学提供可...
关键词:写实性水墨人物画 教学理念 课程设置 教学实施 
以戏入画 化古融新——浅析王西京《梨苑》系列人物画
《国画家》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高佳妮 
戏曲与国画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但皆以意传神,息息相通。戏曲是最古老的综合艺术,集舞美、表演、唱念做打于一体。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歌剧一样古老而辉煌,剧目繁多,唱腔多变。而秦腔流传久远,声名远播,更以此衍...
关键词:王西京 人物画 中国传统文化 唱念做打 豫剧 社火 晋剧 艺术门类 
苍茫浑朴 墨心独蕴——评陈华《冬捕》系列写意人物画作品
《国画家》2024年第1期53-55,共3页张海楠 
综观陈华先生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历程,从《塞外春晓》到《关东春潮》,均为探索北方农民形象的创作,别出心裁之处不胜其数;然而就《冬捕》系列人物画作品而言,其创作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如果说其早期以刻画关东地区各色形象为题的写意...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 传统人物画 冬捕 陈华 大胆创新 系列作品 创作模式 创作风格 
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之“常”与“变”
《国画家》2024年第1期87-89,共3页周乐 
意象造型是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造型观念,“意”“象”“形”“神”是其核心要素。在中国绘画史中,意象造型观有着稳定的延续性,而不同时代的绘画样貌又呈现出多样变化。纵览人物画造型演变历程,“常”是“变”的基础,“变”是“常”的拓展...
关键词:    常与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