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味论

作品数:30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利群马悦宁胡建次陈应鸾刘进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菏泽学院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文艺理论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古典诗味理论蕴含的生态智慧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14-20,45,共8页杨景春 
中国古典诗味理论在阐释诗学道理时,侧重于直观感悟而非论辩逻辑,通过天地之象来隐喻人文之理,展现了素朴而丰富的生态智慧。该理论认为创作理论是个体生命哲学的诗化表达,古诗论者在描绘山水时寄寓了洒脱、沉稳、淡然的人生姿态,洋溢...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味论 生态智慧 生命意识 自然伦理 宇宙情怀 
司空图“味”论中的诗之二维审美空间及其生成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梁小悦 
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味”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诗学理论“韵味”说,并在深入论述“味”中延展出极具特色的二维审美空间。本研究在司空图论述“味”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式,从审美心理的视角重...
关键词:司空图 “味” “诗味论” 二维审美空间 生成 
“味”论视域下古诗词教学探寻
《教学与管理》2022年第12期79-82,共4页韩再彬 
“味”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比较丰富的理论范畴,其中的诗“味”论、词“味”论构成了我国古代“味”论最核心的要素,将传统文论中的“味”论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解构诗“味”论、词“味”论中的真情实感、艺术手法、声律及遣词造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教学范式 诗“味”论 词“味”论 
重审中印诗味论、诗韵说之异同
《华中学术》2021年第2期11-20,共10页高燕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8PJC008】资助
中国和印度都有悠久的以味论诗和以韵说诗的传统。中国的诗味指的是要眇隽永的审美感受,具有历时性,贬斥艳情。印度的诗味多指向题材、主题,强调情感,偏重即时性,极端重视"艳情味",追求直接的感官刺激和愉悦。在中国,味、韵相异是主流,...
关键词:中国和印度 诗味论 诗韵说 文化差异 
朝鲜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143-149,共7页韩东 
韩东主持的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朝鲜时期诗学理论的构建与嬗变研究"(项目编号:WGW162007)的阶段性成果
"诗味论"是朝鲜古典诗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命题,它继承了中国"诗味论"中强调"味外之味"的旨趣,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朝鲜化的嬗变特征。总的来说,朝鲜文人的"诗味论"体现了他们对"义理之味""古淡之味"与"复合之味"的推崇。朝鲜文人"古淡"之...
关键词:朝鲜 诗味 义理 
通感、应和论与味、诗味论被引量: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123-129,共7页李丹 
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国语言文学"成果
现代自西方引进的通感、应和论,与中国古代的"味"、诗味论有相通之处。通感、"味"揭示的是艺术活动中感官感觉的互通,代表审美特征的共同性。应和论、诗味论揭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存在的某种对应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和性,并借助其...
关键词:通感  应和论 诗味论 诗美 
宋代诗味论与饮食譬喻批评话语研究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22-25,共4页曾旭彤 
华南师范大学2015-2016年度校级学生课外科研一般课题"宋代诗话中的饮食化批评话语研究"(15WXG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宋代诗话中常常出现以饮食作譬喻的批评话语,这是宋代"诗味"理论下批评行为的具体体现。宋代诗味的三种类型是淡味、余味、苦味,通过探析不同类型中饮食譬喻批评话语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对饮食譬喻这一批评行为的具体现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宋诗 诗味论 饮食譬喻 批评话语 
“诗味”的历史轨迹
《北方文学(下)》2014年第11期72-72,共1页祁文操 
“味”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历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创造性地将舌尖之“味”逐渐虚化,与胸中之“诗”化合产生“诗味”论。随着历史的发展,“诗味”论的内涵逐渐丰富,愈加揭示出诗的本质。
关键词:“味” “诗味”论 审美本质 
“诗味论”溯源被引量:1
《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186-193,共8页王秀臣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的联系提供了中国式哲学的逻辑前提,"声亦如味"、"诗以声为用"为"诗味论"...
关键词:“诗味论” “五行学说” “五体”结构 “声亦如味” “诗以声为用” 
司空图与诗味论被引量:1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第5期69-70,共2页夏迪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诗味论的发展源于先秦经魏晋明确,至唐已趋于完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司空图作为诗味论的集大成者,总结了刘勰、钟嵘等的以味论诗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使诗味论更加完备和系统。同时,司空图...
关键词:诗味论 辨味 味外味 淡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