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悬河

作品数:79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李爽钱乐祥王万同朱嘉伟李庆和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清华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西部》2024年第11期4-4,共1页胡月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九曲黄河奔腾不息,穿越5400多公里大地,塑造了泱泱大国,孕育了华夏文明,但黄河也是一条性情独特、复杂难治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巨量泥沙淤积在下游,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关键词:地上悬河 泥沙淤积 水沙关系 华夏文明 奔腾不息 九曲黄河 全面推动 
为什么称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4年第8期72-72,共1页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但因泥沙泛滥,也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灾害之一。黄河变“黄”大约是在公元前4世纪,因黄河水浑浊,被称为“浊河”和黄河。公元1世纪初,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
关键词:平均含沙量 黄河三门峡 地上悬河 黄河泥沙 黄河下游 输沙量 水文监测 黄河水 
助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16期33-33,共1页张雯璐 
作为一个听着黄河故事长大的河南人,我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知道她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忧患河。我曾游览过郑州、开封的地上悬河,也曾于兰州、临汾见过令人敬畏的、奔腾咆哮的黄河,如她的名字一样呈现浑浊的黄色。经过大...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地上悬河 李仪祉 河南人 沙玉清 水沙关系 桀骜不驯 母亲河 
黄河险工悠悠情
《时代青年(视点)》2024年第6期66-67,共2页贾关青 
黄河,故称“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无数苦难的源头。一部治黄史,就是半部中国史。兰考县东坝头就是这一历史的最好见证。历史上,黄河原本并不流经兰考,直到金大定十一年,黄河在河南阳武(今河南原阳)决口改道后,才流经兰考境内...
关键词:东坝头 地上悬河 黄河泥沙 黄河险工 五一假期 中国史 兰考县 决口改道 
基于航道工程削减黄河下游地上悬河危害性的分析被引量:1
《水道港口》2024年第2期194-199,共6页王磊 邢杰炜 
河南省水利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GG202102)。
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 m,对两岸城镇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为治理隐患,借鉴壶口瀑布形成机理,通过人工挖深黄河下游河道使水流归槽,流速增加,增大水流冲刷能力和减少悬移质泥沙淤积。而黄河下游恢复生态航道工程...
关键词:黄河 航道工程 削减 地上悬河 危害性 
绿色奇迹“中国造”
《初中生天地》2024年第9期8-11,共4页
从古代先贤提出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到改善黄河“地上悬河”困境、盐碱地上实现海水稻丰收等当代现实,古往今来,总有奇迹诞生于中国人的智慧。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下,中国正向世界展示出愈发自信自强、...
关键词:地上悬河 万物一体 古代先贤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思想 海水稻 自信自强 历史与现实 
携手护卫大黄河协同畅享妙生态
《环境与生活》2023年第12期38-40,共3页刘素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摇篮,自古以来就对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正如诗中所说,“万里沙”的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水沙关系复...
关键词:地上悬河 泥沙含量 九曲黄河 水沙关系 形势严峻 华夏民族 发源地 
洱源弥苴河古树群
《云南林业》2023年第11期38-39,共2页钱碧江 王如瑞 杨灿华(图) 
弥苴河始凿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河道基本成河历时近900年,在人工约束和泥沙淤垫的共同作用下,河床由地下河抬升为地上悬河,全长22.28公里,洱源县境内有14.6公里。它是白族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
关键词:地上悬河 唐贞观 地下河 古树群 洱源县 
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精神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20期12-14,共3页袁曈 
天下之言水患者,古今皆以黄河为重。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的泥沙;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河道变宽,黄河流速缓慢,致使大量泥沙淤积,经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悬河”。黄河充沛的水资源,给沿岸带来兴盛的同时,也带来...
关键词:地上悬河 中游河段 黄河下游 泥沙淤积 改道 黄土高原 水资源 决口 
创造中华文明的决定性源头之一 齐鲁文化,诞生即巅峰
《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18期108-117,共10页李思达 
在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岸边广场上,赢立着一座高达21米的石碑。当黄河流过这座分界碑后,便进人下游。传统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点位于孟津故城(今河南洛阳孟津区境内),水利专家将其改为桃花峪理由充足:过此黄河进人一马平川的华北平...
关键词:桃花峪 水利专家 地上悬河 黄河中下游 齐鲁文化 分界点 河南郑州 河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