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蓄血证

作品数:13被引量:2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侯志旺赵鸣芳方令何新慧郝万山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男科学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文献杂志》更多>>
相关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桃核承气汤验案举隅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年第10期2084-2085,共2页高璇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是治疗“太阳蓄血证”的经典方剂,具有治狂乱...
关键词: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 脉证并治 疾病疗效 验案举隅 少腹急结 经典方剂 太阳蓄血证 
基于“辨病-辨体-辨证”模式应用抵当汤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思路探析
《中国男科学杂志》2024年第1期133-137,共5页贾志超 李啸林 吕东方 高兆旺 仲崇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374455);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横向课题(H20210201-01)。
精索静脉曲张作为一种血管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且原发性更为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3],精索静脉曲张在青春期前发病率<1%,成年后,其发病率升高至15%左右,且与年龄呈正相关。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损...
关键词:精索静脉曲张 抵当汤 太阳蓄血证 辨病 辨证 辨体论治 
太阳病蓄血3方证治探讨被引量:7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350-351,共2页方令 赵鸣芳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和抵当丸被称为蓄血3方,是张仲景用来治疗蓄血证的重要方剂。三者的病机都是瘀热互结,但是偏瘀偏热的程度不同。其中,桃核承气汤证热重于瘀,抵当汤和抵当丸证是瘀重于热。抵当丸和抵当汤,两者药物相同,均用于蓄血重症...
关键词:太阳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丸剂煎煮法 散血 
《伤寒论》蓄血证辨治探析被引量:5
《河南中医》2012年第8期949-951,共3页何新慧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关键词:太阳蓄血证 阳明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伤寒论》 张仲景 
颞顶叶脑出血表现精神神经症状与《伤寒论》太阳蓄血证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第6期1336-1338,共3页郭来 郭天然 李向飞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No.2009S201)~~
颞顶叶脑出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以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或打人骂人表现就诊,与《伤寒论》太阳蓄血证描述颇为相似;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困难,并且很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者...
关键词:颞顶叶 脑出血 伤寒论 太阳病 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成因刍议
《光明中医》2011年第11期2194-2195,共2页张树彪 
伤寒论中有太阳蓄血证,历来医家都尊仲景之说,认为其成因是热与血结,关于热邪来路有两种观点,其一是外感表邪化热入里说,其二是外感表邪入里化热说,通过分析太阳蓄血证诸症,笔者认为其成因当为寒与血结更为合适。
关键词:太阳蓄血证 成因 表邪化热入里 表邪入里化热 热与血结 寒与血结 
太阳蓄血证争议之我见被引量:2
《吉林中医药》2008年第8期553-554,共2页侯志旺 郝万山 
太阳蓄血证主要源于《伤寒论》106、124、125、126条文记载,经后世医家阐发归结并冠以证名,然仲景原文言简意赅,致使学者们在解释发挥上出现分歧,其中蓄血部位与小便自利问题两大争论点至今仍因多方观点不一而未能定案。就蓄血部位而言...
关键词:太阳蓄血证 蓄血 小便自利 
太阳蓄血证病位探析被引量:1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5-16,共2页杨宁 过伟峰 
通过《伤寒论》中太阳病关于蓄血证条文,列举医家对于太阳蓄血证病位在膀胱的看法和理由,通过自己对条文的体会和分析,指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大肠和胞中,涉及膀胱。
关键词:太阳蓄血证 病位 太阳病 膀胱 大肠 胞中 桃核承气汤 
《金匮要略》辨析小便的临床意义
《国医论坛》2005年第3期6-7,共2页张金玺 牛国英 
关键词:《金匮要略》 小便 五脏六腑 气血津液 黄疸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虚寒 肺痿 辨证论治 
《伤寒论》“结”之内涵探析被引量:7
《江西中医药》2003年第4期12-13,共2页章浩军 郭永健 
“结”最早见于《素问》 ,张仲景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结”应用范围。通过对《伤寒论》中相关问题的本质探讨 ,认为《伤寒论》之“结”是一个病因病机。
关键词:《伤寒论》  涵义 临床意义 结胸证 脏结证 少阳气机微结证 太阳蓄血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