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农具

作品数:109被引量:363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李京华张春辉杨际平杨宽徐学书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农业科学—农业工程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寻找农业“好声音”
《新农业》2013年第16期9-9,共1页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此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建立在悠久的农耕文化之上。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 声音 春秋时期 农耕文化 铁农具 牛耕 
寻找农业“好声音”
《新农业》2013年第12期49-49,共1页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此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建立在悠久的农耕文化之上。沧海桑田,“新农村”、“新农业”的兴起,改变农业命运将依靠人的力量,这造就了“新农人”这样一批有知识、有见地...
关键词:农业生产力 声音 春秋时期 农耕文化 移动通讯 视频会议 思想交流 铁农具 
三晋魏国的铁农具
《当代农机》2011年第1期62-63,共2页李三谋 李丹丹 
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三晋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在这里,冶铁资源丰富,铁器制造业发达,铁农具种类较多,其中以整地丁具和垦耕工具最为著名,对境内的种植业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铁农具 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 资源丰富 制造业 种植业 
山西传统的铁农具
《当代农机》2010年第9期62-64,共3页李三谋 任建煌 刘毅 
自古以来,三晋地区就以种植业发达而著称,当地先民除了辛勤劳动、广种五谷、丰产粮食之外,还曾以制造、运用和传播铁农具的优势,不断而有力地推动了境内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农业生产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可以说,...
关键词:铁农具 传统 山西 农业生产 生产体系 精耕细作 文明建设 种植业 
山东济南新发现汉代铁农具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153-157,共5页刘剑 何利 
关键词:铁农具 汉代 山东济南 济南地区 黄河河务局 生产工具 整理工作 农业研究 
流布与组合——对建国以来所见古代金属农具的一个初步考察被引量:3
《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145-151,共7页禺斤 
关键词:流布 古代 金属农具 铁农具 铜农具 农具组合链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演变的考察被引量: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105-111,共7页杨生民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的演变问题向为人们所关注。依据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对此进行分析 ,可知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犁的构成和铁的材质都基本相似 ,因而以二者犁的差异去说明两个时期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演变显然是不合理的 。
关键词:铁农具 犁铧 犁铧冠 犁壁 历史演变 考古研究 构成 材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中国铁农具与牛耕究竟源于何时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1期50-50,共1页朱丽娟 
关键词:铁农具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 农业生产 考古发掘 手工业 铁器 先进生产力 公元前 
鹤壁市故县战国和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和农具范被引量:2
《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189-192,共4页王文强 李京华 
鹤壁铸造铁农具的冶铁遗址,位于故县村的西北约0.5公里的小河南岸,由煤矿到电厂的铁路从中穿过。1960年7月间在此进行了首次调查,并命名为鹿楼汉代冶铁遗址,出土28件铁农具。1988年秋鹤壁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铁路工程,在遗址中部进行了...
关键词:鹤壁市 战国铁农具 汉代铁农具 农具 冶铁遗址 
论商周青铜农具及其制作使用被引量:4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145-150,共6页华觉明 
本文依据对大量出土实物及古文献的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农具发展的铜石并用时期,部分地区已构成了独立的青铜农具发展阶段,与从石农具直接过渡到铁农具的西方发展模式有别。这一特点对铸铁农具在中国的早期出现与迅速推广,起...
关键词:中国古代 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 铸铁农具 铜石并用时期 石农具 铁农具 制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