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

作品数:346被引量:780H指数:1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相关作者:卜兆君黄咸雨陈槐王升忠杨刚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生态学报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水位泥炭地铁、铝矿物复合体及有机碳形态分布特征
《生态学报》2025年第5期2200-2208,共9页付玮 陈槐 王尹佳 刘建亮 白银萍 黄鑫 杨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30715,42077038);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NSFSC0758)。
铁铝矿物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积累。为评估不同水位泥炭地中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复合体对有机碳积累和稳定性的影响,以红原县三处不同水位泥炭地(泥炭沼泽:S1(-1.9cm)、沼泽草甸:S2(-10cm)、高寒草甸:S3(-19cm))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
关键词:泥炭地 水位 有机碳稳定性 选择性溶解 铁铝矿物 
大兴安岭典型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
《生态学报》2025年第2期962-973,共12页王东旭 王宪伟 谭稳稳 王淑洁 杜宇 姜静宜 李琪 张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11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2220104009)。
泥炭地生态系统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物种功能性状的变化,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对大兴安岭4个地区的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开展调查和取样,系统分析了植物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面积,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
关键词:叶功能性状 根系功能性状 生物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泥炭地 
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2024年第18期7991-8002,共12页刘锐 赵林 谢远云 刘立新 吴少强 臧淑英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2FY100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20A20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151);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HSDBSCX2022-07)。
当前泥炭所揭示的区域古植被、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相关工作已广泛开展,然而对于泥炭地本身演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对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泥炭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特殊类型泥炭地历史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兴安岭 孢粉 晚全新世 多年冻土 泥炭地演化 气候与环境变化 
不同水位管理对恢复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生态学报》2023年第11期4583-4593,共11页王怡萌 段磊磊 陈聪 王铭 王升忠 赵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A2042,41871081,41877075);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0201308JC)。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
关键词:恢复泥炭地 水位管理 CO_(2)排放 CH_(4)排放 长白山 
青藏高原泥炭地水位下降促进土壤碳积累的影响机制被引量:11
《生态学报》2022年第2期625-634,共10页曾嘉 陈槐 刘建亮 杨随庄 严飞 曹芹 杨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44,42077038);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2020YFS0020)。
酚类物质作为泥炭地重要的碳分解抑制剂,植被作为泥炭地关键的碳输入来源,它们在土壤碳(可溶性有机碳(DOC)等)周转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植被群落结构、酚类物质以及DOC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为明确...
关键词:泥炭地 水位 植被 酚类物质 可溶性有机碳 
泥炭沼泽湿地关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被引量:2
《生态学报》2021年第24期9705-9716,共12页余珂 张尹 吕雪艳 于志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337,4160109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60950)。
硫、铁是泥炭沼泽湿地(泥炭地)中重要的生源要素,其参与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泥炭地碳循环意义重大。选取德国中部两处典型的雨养型泥炭地高海拔样点(TBP)和低海拔样点(TSP),通过原位采集泥炭剖面孔隙水和可溶性气体等,研究了硫、铁...
关键词:碳排放 泥炭地   
不同氮素添加量对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细根形态的影响模拟研究被引量:2
《生态学报》2021年第20期8171-8177,共7页高晋丽 宋艳宇 宋长春 张豪 谭稳稳 杜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090,41620104005,41730643)。
为探讨氮素营养环境变化对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细根形态的影响,在大兴安岭泥炭地开展了不同浓度氮素添加模拟试验,添加量分别为0 g N m^(-2) a^(-1)(CK)、6 g N m^(-2) a^(-1)(N1)、12 g N m^(-2) a^(-1)(N2)和24 g N m^(-2) a^(-1)(N3)。...
关键词:氮素添加 微根管法 根系特征 
温度和水分变化对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被引量:12
《生态学报》2021年第17期6707-6717,共11页马秀艳 蒋磊 宋艳宇 孙丽 宋长春 侯爱新 高晋丽 杜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05,41620104005,41871090,41771102)。
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增温实验,研究温度升高对不同深度(0—150 cm)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同时针对0—20 cm和20—40 cm土壤设置两个水分处理,分别为土壤原始含水量和淹水状态,研究水分变化对表...
关键词:温度 水分 氮循环 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 泥炭地 
水位下降对若尔盖泥炭地垂直剖面土壤甲烷产生及厌氧氧化潜势的影响被引量:2
《生态学报》2021年第13期5317-5327,共11页刘俊霞 薛丹 黄新亚 刘建亮 高永恒 陈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No918511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570480);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W-DQC 007)。
泥炭地是主要的甲烷(CH_(4))排放源,甲烷循环过程对水位变化响应敏感。研究选取两块具有水位差异的泥炭地土壤,通过厌氧培养实验探究水位变化对泥炭地甲烷产生和甲烷厌氧氧化(Methane Anaerobic Oxidation, AOM)潜势的影响,并分析影响...
关键词:甲烷产生 甲烷厌氧氧化 潜势 泥炭地 生物地球化学因子 
增温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被引量:16
《生态学报》2020年第13期4617-4627,共11页高思齐 宋艳宇 宋长春 马秀艳 蒋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1090,41671105,41571089);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J-SSW-DQC013)资助。
为探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于2017年7月采集多年冻土区泥炭地表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样品,在10、15℃两个温度下开展为期42d的增温模拟试验,同时设置葡萄糖添加处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关键词:增温 泥炭地 土壤微生物 可利用有机碳 外源碳输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