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

作品数:474被引量:10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虎杨中举朱春发高华毕文娟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世界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东洋的西端与东端(三人谈)
《世界文学》2009年第3期108-125,共18页奥·帕慕克 辻井乔 小仓和夫 姜楠(译) 
小仓现在,请允许我宣布座谈会开始。此前,曾介绍过《卡尔斯的冰雪日记》。①我们就从《雪》开始说起吧。刚才,帕慕克先生说,由于卡尔斯这座城市长年被大雪封锁,所以“雪”就是其与外界隔绝的象征。在这部小说中,“雪”的象征意义仅限于...
关键词:东洋 “雪” 座谈会 《雪》 帕慕克 卡尔 意义 小说 
接近帕慕克:忧伤帝国的书写者
《世界文学》2008年第3期270-281,共12页高尚 
一部好书可以唤醒读者的东西很多,很多东西甚至是作者本人也始料未及的。这是自由阅读的特征之一,也是通则。
关键词:帕慕克 书写 帝国 忧伤 自由阅读 
土耳其作家奥·帕慕克作品选:书与读书被引量:1
《世界文学》2008年第3期160-212,共53页杨卫东 宗笑飞(译) 
今年5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邀请,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将访问中国。
关键词:帕慕克 土耳其 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品选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研究所 获得者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作品小辑
《世界文学》2007年第1期5-7,共3页卞哲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在授奖公报中称帕慕克获奖的理由是“在追寻其故乡城市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杂揉的新象征”。这一评语准确道出了帕...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帕慕克 作品 著名作家 核心精神 土耳其 文学院 忧郁 
伊斯坦布尔:回忆与城市(选译)被引量:1
《世界文学》2007年第1期95-120,共26页周思灵(译) 
三“我”我四岁那年,哥哥六岁,他开始念书了。接下来的两年,我们之间以前的长期紧张矛盾的关系开始缓和。我不再受制于他兄长式的强势压迫,也不再与他对抗。现在的我独享整幢帕慕克公寓和妈妈全天候的全部关怀,从中寻到了独处的乐趣,变...
关键词:伊斯坦布尔 选译 城市 回忆 “我” 全天候 帕慕克 
土耳其文坛巨擘:奥尔罕·帕慕克
《世界文学》2007年第1期296-310,共15页杨振同 
印象中,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小国家,在国际上没有很大的影响。她的文学也像她的国家一样平淡无奇,给人感觉是既不伟大也不渺小。所以从来没有怎么关注过这个从各方面都不起眼的国家和她的文学。然而,二〇〇三年以来,有一个作家...
关键词:土耳其 文坛 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创作 欧亚大陆 政治观点 文学院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文学》2006年第6期5-5,共1页辛文汇 
据外电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2006年10月12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 Orhan Pamuk)。颁奖词称“他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帕慕克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帕慕克 土耳其 作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 文化冲突与融合 伊斯坦布尔 中产阶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