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

作品数:472被引量:10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虎杨中举朱春发高华毕文娟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写作者如何书写差异?
《大学生》2024年第11期24-25,共2页郝子怡 
北工大图书馆活动厅,我在第二排坐下,正前方的大屏幕上,写着“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的标题。背景图片中,多种色彩和风格的建筑林立,一个身穿西装,戴绅士帽的男士背对我们站在其中一栋建筑上,甚为悠闲地观察着...
关键词:图书馆活动 北工大 背景图片 书写者 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 土耳其 大屏幕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空间叙事与记忆重构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林曼萍 
广州华商学院青年学术项目“奥尔罕·帕慕克文学研究”(2023HSQX076)研究成果。
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借助伊斯坦布尔街头卖钵扎的小贩麦夫鲁特的视角记录了他半个世纪的城市漫游经验,他在西化后的伊斯坦布尔寒来暑往的记忆,架构起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型。本文以空间叙事与记忆重构作为考察视角,重点分析...
关键词:帕慕克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空间叙事 记忆重构 
从“事件性”到“去事件性”: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转型
《外语研究》2024年第1期106-111,共6页陈玉洪 彭叶 
甘肃省政府外联办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土耳其研究”(编号:071200310)的阶段性成果。
帕慕克较早作品具有“事件性”,而晚近作品具有“去事件性”,这种反差反映了帕慕克对待民族传统智慧和西方现代知识态度的变化。这位曾经拥抱西方的知识分子在晚近作品中向传统之根回归,通过塑造“不合时宜”的人物形象,揭示被世俗化、...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事件性 去事件性 
“纯真”物语:帕慕克《纯真博物馆》的博物馆叙事被引量:1
《当代外国文学》2023年第4期95-102,共8页郭晓睿 许诗焱 
帕慕克荣膺诺奖后的首部小说《纯真博物馆》和真实的博物馆建筑相互独立又处处契合,形成双向互构。小说人物的私人收藏肯定了物的唤起功能和物质力,博物馆式的公开收藏避免了物人关系的过度消解。虚构之物与真实展品一起,成为阶级差异...
关键词: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 物叙事 博物馆 民族性 
头巾作为解构父权的象征:帕慕克《雪》中头巾问题再解读
《当代外国文学》2023年第4期125-131,共7页朱浩然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雪》一书与头巾问题密切相关。本文认为,被迫戴上头巾与不戴头巾都是父权的象征,两者背后的宗教主义者和世俗主义者都是男性利益集团。从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来看,头巾象征社会稳定是宗教主义者缔造的父权神话,...
关键词:帕慕克 《雪》 头巾 女性主义 神话 
模仿、记忆与写作: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电影视觉艺术
《外国语言文学》2023年第6期70-79,131,共11页朱春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同体视域下古尔纳小说中的难民书写研究”(22YJA752028)。
电影视觉艺术是帕慕克文学作品的重要书写内容。帕慕克指出,对于当代个人身份认同而言,电影是重要的模仿对象,是构建自我意识的“他者”,而在土耳其这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国家,大量引进的西方电影,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同时...
关键词:帕慕克 电影视觉艺术 身份认同 文化记忆 视觉性 
帕慕克《瘟疫之夜》中的地图叙事及其观看之道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5期97-108,共12页朱春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同体视域下古尔纳小说中的难民书写研究”(22YJA752028)。
帕慕克的新书《瘟疫之夜》呈现了三类地图:明格尔省阿尔卡兹城的地理图;事关瘟疫的流行病学地图;奥斯曼帝国和明格尔民族国家的疆域图。通过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观看,可以发现这三类地图行使着多种功能。以手绘图像和叙事绘图方式呈现的城...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瘟疫之夜》 地图 视觉叙事 观看 
论帕慕克小说《雪》中多重空间的构建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6-8,75,共4页吕晨 李云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奥尔罕·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土耳其性研究”(项目编号:22CWW014)。
帕慕克的小说《雪》以其思想深度而著称,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学界关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雪景、建筑、故事场景的描写,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小说中的空间可分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层次。《雪》中的空间可分...
关键词: 帕慕克 空间批评 文化冲突 
成为一个作家
《阅读与成才》2023年第4期93-95,共3页刘晓村 
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著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随笔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有不少章节都提到过父亲对他从事写作的鼓励。其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帕慕克20岁左右已经在大学学习建筑。学习具体实用的技艺,既是...
关键词:随笔集 帕慕克 土耳其 诺贝尔文学奖 伊斯坦布尔 印象深刻 绘画 
《红发女人》“全球本土化”写作的非历史化问题
《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54-65,共12页郝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新世界文学:范式重构与多维共生”(21FWWB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语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史与中国实践”(280-63233118)。
帕慕克的《红发女人》作为新世界文学中“全球本土化”的代表,具有非历史化倾向:它借用东西方传统中的图文经典编织了当代的“寻父”故事,刻意省略了“父子相残”主题里西方也曾存在的“噬子”神话与艺术史,用先入为主的西方话语构筑了...
关键词:帕慕克 《红发女人》 新世界文学 “全球本土化” 非历史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