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文学

作品数:8被引量: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郝明工王晓均梅新林高永芳陈永万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重庆社会科学》《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河北学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听声识城:战时国都的警报声书写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89-97,共9页叶奕杉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陪都语境下的作家影院体验与文学书写”(CYS19093)。
声音是书写城市的另一视点,也是返照时代的重要标本。国府移渝后,空袭警报声牵涉的听觉感官得到展露,从而激发作家从声音切入展开对战时国都的体认、想象与构建。在他们的笔下,警报声完成了对城市空间的展示与描绘,陪都居民身份的界分...
关键词:警报声 抗日战争 战时国都 城市 陪都文学 
陪都文学的书写意向与文化蕴涵被引量:1
《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110-115,共6页郝明工 
陪都文学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其区域文学构成具有从陪都气象到山城意象这一由表及里的双重文化蕴涵,并且在从抗战前期到抗战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文化导向转换之中文本书写的史诗建构这一趋向。
关键词:陪都文学 重庆文学 抗战文化 
陪都文学精神的形成与演变
《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89-94,共6页梅新林 王晓均 
作为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支,陪都文学随着历史演变和城市轴心的迁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本文选取东汉长安、唐代洛阳、北宋洛阳、明代南京等四大陪都文学作重点分析,在梳理其前后承继的文学脉络中,进行各自多重色彩的具体辨析,分...
关键词:陪都文学 东汉长安 唐代洛阳 北宋洛阳 明代南京 
论陪都文学的都市性与乡土性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9期51-53,共3页陈永万 高永芳 
抗战时期,大量的现代作家齐聚陪都重庆,并造就了丰厚的陪都文学。他们在作品中竭力展示出了重庆都市性与乡土性相结合的城市特质,这种都市性与乡土性的文学呈现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二元共振的关系。
关键词:重庆 都市性 乡土性 二元共振 
试论构建陪都文学主流化的两难维度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王利彬 
如果要确立陪都文学主流化,"陪都文学"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是"陪都文学主流化"话题的关键,而"重庆文学"又是"陪都(重庆)文学"获得合法性的关键。本文认为基于战时性、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性的因素,不管是以"陪都文学"还是"重庆文学"概念作...
关键词:陪都文学 重庆文学 主流化 合法性 
陪都文学与“重庆形象”变迁被引量: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17-24,共8页郝明工 
陪都文学作为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通过对陪都文化的现实表达,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生成为区域文学,直接推进了"重庆形象"的战时变迁,促使重庆形象具有了陪都文化的双重内涵与陪都文学的整体构成,重庆形象由此成为陪都文学的区域性标识。
关键词:陪都文学 重庆形象 变迁 
毛泽东与重庆陪都文学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苏光文 
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仅对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人生和工农兵文学运动具有支撑的价值,也对同一时期重庆陪都社会人生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导着重庆陪都文学运动驶向民主、团结、进步的胜利彼岸。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陪都文学 毛泽东 人格精神与文艺思想 
重庆文学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陪都文学运动形态解析被引量:2
《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18-24,共7页郝明工 
中国抗日战争为区域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出了特定的战时文化环境,而重庆文学发展正是以陪都文学运动这一具体样态来走向中国文学运动的中心,并且通过主流化与现实化的动态交互过程,最终成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文学运动。
关键词:抗日战争 陪教文学运动 运动形态 重庆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